29/04/2011

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第1號)

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1](第1號)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2011年4月28日

根據《全國人口普查條例》和《國務院關于開展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通知》,我國以2010年11月1日零時為標準時點進行了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2]。在國務院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在全體普查對象的支持配合下,通過廣大普查工作人員的艱苦努力,目前已圓滿完成人口普查任務。現將快速 匯總的主要數據公布如下:

一、總人口
全國總人口為1370536875人。其中:
普查登記的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的人口[3]共1339724852人。
香港特別行政區人口[4]為7097600人。
澳門特別行政區人口[5]為552300人。
臺灣地區人口[6]為23162123人。

二、人口增長
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的人口,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時的1265825048人相比,十年共增加73899804人,增長5.84%,年平均增長率為0.57%。

三、家庭戶人口
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共有家庭戶[7]401517330戶,家庭戶人口為1244608395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3.10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3.44人減少0.34人。

四、性別構成
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的人口中,男性人口為686852572人,佔51.27%;女性人口為652872280人,佔48.73%。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為105.20。

五、年齡構成
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的人口中,0-14歲人口為222459737人,佔16.60%;15-59歲人口為 939616410人,佔70.14%;60歲及以上人口為177648705人,佔13.26%,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118831709人,佔 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0-14歲人口的比重下降6.29個百分點,15-59歲人口的比重上升3.36個百分點,60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個百分點。

六、民族構成
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的人口中,漢族人口為1225932641人,佔91.51%;各少數民族人口為113792211人,佔8.49%。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增加66537177人,增長5.74%;各少數民族人口增加7362627人,增長 6.92%。

七、各種受教育程度人口
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的人口中,具有大學(指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為119636790人;具有高中(含中專)文化程度 的人口為187985979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為519656445人;具有小學文化程度的人口為358764003人(以上各種受教育程度的人 包括各類學校的畢業生、肄業生和在校生)。
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每10萬人中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由3611人上升為8930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1146人上升為14032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3961人上升為38788人;具有小學文化程度的由35701人下降為26779人。
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的人口中,文盲人口(15歲及以上不識字的人)為54656573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減少30413094人,文盲率[8]由6.72%下降為4.08%,下降2.64個百分點。

八、城鄉人口
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的人口中,居住在城鎮的人口[9]為665575306人,佔49.68%;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 674149546人,佔50.32%。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城鎮人口增加207137093人,鄉村人口減少133237289人,城 鎮人口比重上升13.46個百分點。

、人口的流動
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口中,居住地與戶口登記地所在的鄉鎮街道不一致且離開戶口登記地半年以上的人口為261386075人,其中 市轄區內人戶分離的人口[10]為39959423人,不包括市轄區內人戶分離的人口為221426652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居住 地與戶口登記地所在的鄉鎮街道不一致且離開戶口登記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增加116995327人,增長81.03%。

十、登記誤差
普查登記結束後,全國統一隨機抽取402個普查小區進行了事後質量抽樣調查。抽查結果顯示,人口漏登率為0.12%。

注釋:
[1]本公報中數據均為初步匯總數。
[2]普查登記的對象是指普查標準時點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自然人以及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外但未定居的中國公民,不包括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短期停留的港澳臺居民和外籍人員。“境內”指我國海關關境以內,“境外”指我國海關關境以外。
[3]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的人口數據不包括居住在境內的港澳臺居民和外籍人員。
[4]香港特別行政區的人口數為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提供的2010年底的數據。
[5]澳門特別行政區的人口數為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提供的2010年底的數據。
[6]臺灣地區的人口數為臺灣地區有關主管部門公布的2010年底的戶籍登記人口數據。
[7]家庭戶是指以家庭成員關係為主、居住一處共同生活的人組成的戶。
[8]文盲率是指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的人口中15歲及以上不識字人口所佔比重。
[9]城鄉人口是指居住在我國境內城鎮、鄉村地域上的人口,城鎮、鄉村是按2008年國家統計局《統計上劃分城鄉的規定》劃分的。
[10]市轄區內人戶分離的人口是指一個直轄市或地級市所轄的區內和區與區之間,居住地和戶口登記地不在同一鄉鎮街道的人口。

11/03/2011

單身80後申公屋飆一成

申請公屋的單身「八十後」愈來愈多,公屋單身申請人中,三十歲以下的申請者佔近四成半,有七千八百名青年是去年新登記,升幅逾一成;四成「八十後」申請人更具有專上學歷。房委會將於下周二討論非長者單身申請者配額及計分制的運作,有委員建議放寬配屋限額、增加公屋建屋量,以應付需求。

截至去年底,公屋輪候冊上約有十四萬五千宗申請,其中非長者單身申請者有六萬零三百人,當中四成四為三十歲以下。至於新登記方面,在去年四月至十二月底的九個月內,三十歲以下單身申請人新增七千八百人,較○九至一○年度全年的七千個新申請,增加逾一成。

去年有一千二百零八名非長者單身申請者透過配額及計分制獲配公屋,平均輪候時間為二點三年;但過去四年並無三十歲以下人士經此制度下獲配公屋。

非長者單身申請者中,一成半有家人居於內地,當中五成三打算在家人來港後「轉隊」,主要轉為家庭申請類別。因為配額及計分制申請者「轉隊」時,可保留所累積輪候時間的一半,最多為一年半,變相是「排定隊」,縮減日後的輪候時間。

三成四是學生

因應社會關注單身青年申請公屋問題,當局也特意調查及分析單身青年申請者的個人狀況,發現當中有三成四是學生,具有專上學歷的人也達四成。不過,單身青年中有三成人的入息事實上已超越輪候冊入息限額,料在編配公屋前會被列為取消個案。

對於單身申請者愈來愈多,政府消息人士表示,當局無意放寬單身人士上樓的限制,並認為有需要加強宣傳教育,冀年輕單身者知道「排隊」時間一般要十年八年,多年後他們的入息或已超過入息限額。

房委會資助房屋小組委員楊倩紅認為,非長者單身申請者為數不少,建議當局應配屋限額由現時的二千個,放寬至三千個。另一委員林翠蓮則指,針對單身青年住屋的問題,公屋未必是最佳的解決方法,因入息限額放寬程度有限,青年一旦大學畢業便很容易超越入息上限,因此建議當局加快推出「置安心」,為他們提供多一個選擇。

成員文裕明認為,由於政府停建居屋,斬斷青年向上流動的階梯,令大批青年申請公屋,務求「買個機會」上樓,政府必須負上責任。

資料來源:星島日報 2011-03-11

07/03/2011

星港比併 港80後結婚就業俱難 普遍遲婚 副學士就業率遠低

本港80後躁動不安,即使政府派錢也無助解決就業和置業艱難等長遠問題,反觀競爭對手新加坡 ,其80後相對穩定。本報綜合兩地80後社會數據,發現本港青年普遍遲婚、升大學比例低,副學士就業率僅三成,遠低於星洲達七成副學士就業;本港15至29歲青年的失業率也較高。港大學者指星政府對人口問題「準備比香港好」,透過多元化升學 途徑及資助置業,紓緩80後的不安。

本港80後對社會不滿的現象近年引起廣泛關注,人口和社會資源相若的新加坡,80後不滿情緒則明顯較少。曾替中央政策組 研究80後的港大社會工作及行政學系教授葉兆輝,接受訪問時表示,星港社會同面對社會流動性低及人口老化等問題,但星洲在政策上準備較好。

升大學比率 星高逾6百分點

以本港80後最關心的升學為例,葉兆輝說,本港過去10多年來將學生升讀資助大學比例維持在18.5%,但新加坡高達25%,較本港多6.5個百分點。新加坡政府更計劃,在2020年將適齡學生升讀大學比例增加至35%,稍後將創立新加坡科技及設計大學和新加坡科技學院。

本報比較兩地多項社會數據,發現星政府的大學支出近年急升,由2004年的47.3億港元,升至2011年的194.59億港元。但本港大學資助委員會的撥款,8年來只維持110億至120億元,終被星洲超越。新加坡的教育制度除大學本科外,另設與本港副學位相似的理工學院文憑課程,作為另一升學途徑,其畢業生就業率高達68.5%。不過,香港副學士的就業率只有35.9%,另有57.5%學生選擇繼續升學,出路不廣。

此外,新加坡15至29歲的失業率也比香港低,在2008年新加坡八十後失業率下跌至5.2%,比香港的5.42%稍低。

葉兆輝認為,本港80後除欠缺升學空間外,住屋問題也是怨氣根源,「現時樓價高企,80後想結婚生仔也要先花很長時間儲首期,令他們被迫推遲婚期」。本港的結婚年齡中位數男性是31.1歲、女性是28.4歲;新加坡的結婚年齡比香港早至少1.3歲,當地男性結婚中位數是29.7歲、女性是27.1歲。葉兆輝續稱,本港80後即使成功買樓結婚,也擔心成為「樓奴」而對未來欠缺安全感,但新加坡則有八成人住在由政府興建的組屋,讓年輕結婚夫婦優先購買,加上其鼓勵生育的政策,令新加坡80後可安居樂業。

學者:星洲多元發展 免經濟單一

葉認為,星政府的危機感極大,「意識到人才是最重要的資源」,所以大力投資教育,積極發展服務業、高新科技產業等,避免經濟過於單一。本港經濟卻仍以金融為主,「經常諗點靠內地打救」,認為港府應有解決問題的決心,投資專上教育、發展六大產業等。

資料來源:明報 2011-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