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4/2010

一拍两散博弈 政改与旧区重建

< 转自wise news>
信报
2010-4-19 雷鼎鸣

行为经济学中有一种叫「最后通牒博弈」(ultimatum game)的实验,其结果及意义虽充满争议性(将来再撰文详述),但其设计却十分有趣,对分析香港当前政局及经济颇有启发性。

这种博弈最简单的设计如下。假设有甲乙两个对手,他们要决定怎样瓜分掉一 笔钱,就算它是一百元吧。甲有权建议这一百元怎样分,乙只能接受或拒绝。若乙接受,便会按甲的建议分钱;若乙拒绝,这一百元便被拿走,二人一毛钱也得不 到。为突出重点起见,我们可以假设甲有两种方案,公平的建议是每人可得五十元,不公平的建议是甲可取走九十九元,乙只得一元。

乙应该怎样回应?对公平的建议,乙也许会接受,但对九十九与一元的不公平 建议,乙的策略应怎样?若按简单理性的计算,乙实在应该接受。如果乙拒绝,按照游戏的规则,乙一毛钱也拿不到,若接受,则尚可取走一元离去。按照这个逻 辑,甲知道可吃定了乙,大可只提出自取九十九元的方案,乙就算愤怒,其理性行为仍是就范接受这一元。

政改僵局难打破

这种实验在多个不同国家及不同文化背景的地方都做过,结果颇奇怪。甲提的 建议,多数不会是九十九对一的方案,而是更接近五十对五十的较公平方案。为什么会这样?是否正如孟子所说,人性本善,人皆有公正之心?恐怕未必。

这种现象有很多不同的解释。我们可注意到,乙其实并不是真的这么弱势。在 甲提出方案前,已大可大锣大鼓地宣布,若甲不是把九十九元都交给乙,甲只可自取一元,乙便一定拒绝方案。

这种「一拍两散」的招数,使大家都一无所有,可以反制甲。面对乙这种态 度,甲须要判断一下乙是否只是虚言恐吓,还是真的如此强硬。乙方若一直都有做恶人的声誉,甲方反而可能屈服。

对这种博弈,与其用「最后通牒」作名称,我认为不如改用「一拍两散博弈」 更传神。过去二十多年来,这实验曾被进行过无数次,有些实验甚至在事前对甲方注入后叶催产素(oxytocin),并发现受过这种激素影响的人,会变得更 慷慨(大学找富豪捐款前,若能先对后者注入催产素,则形势大妙)!又有些实验先对女性注入睪丸素(testosterone),竟发现她们会更懂得在博弈 中让步,结果使人啧啧称奇。

在真实世界中,我们自然不大可能先用什么激素去操控别人的思想,所以甲乙 双方都先要估算对手的真实态度才敢出招。若摸不准,甲提出五十对五十的中庸建议,不失为安全能避免一拍两散的策略。

「一拍两散博弈」所包含的设计看似抽象,但其实应用性甚广。篇幅所限,这 里只讨论两个例子,第一是当前关于政改的争议,第二是旧区收购重建的问题。

香港应有普选的时间表,我二○○四年已连续写过几篇文章论证此点(见拙着 《为香港经济把脉》一书)。现在政改争拗的重点已稍有转移,但仍脱离不了「一拍两散博弈」的格局,事实上,○五年已「一拍两散」过一次了。

博弈中的甲方显然是政府,乙方或可视作是泛民。政府先提出政改方案,泛民 可接受可拒绝。若接受,皆大欢喜;若拒绝,方案不够票通过立法会,则政改没有进展,原地踏步,双方似都有损失。问题是,从泛民的角度看,在政改方案上政府 让步太小,占了大便宜,泛民则只勉强可分到一杯羹。但从政府(或人大)的角度看,泛民的反建议则是前者吃亏(但也有因能够推动到政改的政治得益),后者捡 着便宜。

既然当前政改局面有着「一拍两散博弈」的全部特征,最后会如何了结?在这 种格局下,双方都会憧憬着自己可以得到九十九元,只把一元留给对方。更要命的是,就算谈不拢,一拍两散,对双方的利益也没有太大的冲击,有部分政客甚至可 能心中暗喜,乐见香港政制保持现状。○五年政改过不了,今年也不容易吧。话虽如此,正如上文所述,「一拍两散博弈」的多次实验中,各让一步的结果绝非罕 见,希望香港的闷局也能打破吧。

发展商住户实力相若

「一拍两散博弈」的另一个例子是旧区重建。发展商(或政府)收购旧区时, 自会希望以最低的成本完成交易。住户放弃旧居,若认为损失了一百万元,发展商付出的补偿不能低于一百万元,因为住户不会答应。

发展商最愿意见到的是,只付出一百万零一元,那么重建所得的利润几乎可以 全部流入自己口袋中。住户则知道整个重建计划利润庞大,最好的安排是重建后发展商只得微利,好处都因收购价提高而到了住户手上。

发展商提出收购价后若不被接纳,可以放弃收购。住户提出的补偿反建议被拒 绝,也可不肯搬出,演变成一拍两散的结局。

以双方的讨价还价的实力而论,没有哪一方处于明显劣势。住户叫价太高,发 展商收购不成功,被迫放弃计划,一拍两散的例子多得是,但成功的例子当然也不少。收购旧区的过程,与「一拍两散博弈」的格局并无二致。不过,住户(亦即乙 方)的数量一般还大如甲方,这样会使此博弈复杂了一些。

最近「强拍」的最低要求,从九成住户同意降至八成,对楼宇的收购价以及重 建的成功率有什么影响?这先要看看住户的叫价是「诚实」的、还是策略性的。

假设住户全部「诚实」,例如,某住户心里认定搬出后自己真正损失是一百万 元,于是也就愿意接受任何高于一百万的补偿。又假设不同住户对自己损失估计都不尽相同。

如果共有一百住户,顺着其损失多少排列,在需要九成住户同意的条件下,发 展商付出的补偿要起码大于排名第九十的住户。若八成同意便足够,补偿金额只要大于排名第八十的便可。收购价会变得更低,成功的机会率也较大,此点没有什么 悬念。

策略性叫价形势复杂

不过,若住户的叫价都是策略性的,答案便没有这么清楚。每一个住户都在博 弈,既要评价发展商的底线,又要摸清其他住户的意向。我认识一些朋友,极为希望发展商肯收购其物业,但奈何有其他小部分业主叫价太高,致使收购失败,大家 见财化水。

《岁月神偷》上映后,永利街重建计划暂时被搁置,电视所见,一些业主大失 所望,他们显然是希望真的有人收购其物业的。住户若采取博弈策略,在九成住户同意降至八成同意便可收购的新条件下,他们可怎样保护自己的利益?其中一种方 法是户户都提高叫价,这样可抵消九成变八成后所带来的不利形势。

但这样一来,住户最终得到的补偿,可能会比前更高(但这并不必然),不 过,发展商又可能认为利润减得太多,乾脆一拍两散,放弃计划,重建收购的成功率反有可能下跌。降低「强拍」的门槛是否有助旧区重建,理论上似不属必然,真 正的答案要实践后方知。 香港科技大学经济系教授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