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4/2010

谁比谁更有机会向上流动?

< 转自wise news>
信报
2010-4-16 傅景华、叶兆辉
>391","","","傅景华、叶兆辉","searchByPubWin");' href="javascript://">

科大雷鼎鸣教授三月二十九日发表信报文章《社会流动与机会平等》,引用人 口普查的原始数据(micro dataset),以收入组群的变化来衡量香港社会流动的情况,结果他得出「香港社会还是有点社会流动性」的结论。

雷教授说香港「有点」社会流动性,这是否就是我们认识到的社会现况?我们 的答案是未必。

54%最底层「被困」

我们现正进行一项有关香港青年人处境和诉求的研究。在近日的焦点组访谈 中,我们没有听说过任何一位青年人,会投诉连「点点」上位机会也没有,我们听到的回应多是「比较难升」和「上便始终有一班人喺度」等。学者是否问错问题 呢?除非所有人死掉,否则没有可能一点流动机会也没有吧?我们关键的研究问题应该是社会流动「有几难?」、「是否愈来愈难?」、「谁比谁会更难?」等,分 析这些才有助了解目下香港社会的一些不满。一句「香港还是有点社会流动」来笼统概括目前的状况,对社会上不断努力却苦无机会的一群,实有欠公道。

我们想引用一项最新的研究结果(学术严谨程度绝对高于报章专栏),来回答 上述的问题。港大经济系的James Vere博士一项刚发表的报告指出,香港二○○八年就业人口十年来的收入流动变化偏低,近这五年来的情况更甚;而男性的收入出现变化比女性的大,若与过往 同样的调查结果比较,他的结论是香港人的收入流动变化持续减少。

另外,他的研究结果指出,在收入分布最底层的百分之二十就业人口当中,有 百分之五十四一直「被困」在最底层内(虽然这比例已经较上次同类研究下降,一九九六至二○○五的比例是百分之五十八,换言之近期最底层向上收入流动的情况 已告改善)。若工资在十年内没有显着增加,但物价却上升,「被困」的就业人口生活便艰难。相反,在收入分布最顶层百分之二十的人口中,百分之七十五一直维 持收入最顶层的地位。

人口挤压

时下年轻人面对的环境,主观上、客观上也与十年前、二十年前同龄的年轻人 并不相同。我们在焦点组讨论中,听到不少认为上位难的声音。以下转录一个当销售员的个案:「……我见到我身边嘅朋友,佢哋真系比较难升,始终……位就系 得咁多,你上便始终有一班人喺度……」另一个在职场工作数年的年轻人这样说:「出嚟做咗几年,你一个二十几岁,你对上又已经几个,一个三十几一个四十几一 个五十几,你永远都上唔到位……全部都系四十几岁嗰啲阿姐嚟嘅,因为佢哋未到退休年龄吗……你唯一嘅出路就系可能你自己转工……如果唔系你成世做到四十岁 可能先至升……。」笔者上述的转录可能只是部分年轻人的主观感受,但与客观的人口学分析出现的人口挤压(population squeeze)现象吻合。这个人口挤压现象,源于香港 一九八○ 以后的生育率下降,而八十年代以前出生的人口(简称八十前)却愈来愈长寿,由于八十前的人口高于八十年代以后出生的人口(简称八十后),导致八十后希望向 上流动时,有机会受人数庞大的八十前所「挤压」。这情况或许要等到八十前人口陆续退休,但也许会是十五至二十年后的事!到时情况才会稍告纾缓,对届时的年 轻人或会较有利,但现在的八十后已到中年,错过了事业发展的最佳时机!

教育机会

或许大部分人都会同意,透过普及和平等的教育,让香港人得到向上流动的机 会,此乃是王道之法,Vere博士的研究亦指较高学历有助避免收入向下流动。不过,我们的社会让市民得到经过教育进修向上爬的同时,也要避免因政策和制度 失误做成不同阶层的机会不等—换句话说:人人生而平等接受教育,但有些人比其他人更平等。

此话怎说?政府视教育为创富的产业,却愈来愈倾向减少非主流、大中小学以 外的教育资助,结果提高市民透过其他进修途径向上流动的门槛。例如副学士政策,不少中学毕业生虽然符合进入大学的最低资格,但学位有限,才拒于大学门外, 念副学士结果要举债读书,接受比受资助大专学生借贷更高的歧视性利息;若将来接驳不上大学,毕业后要在学历并不广被承认、就业前景不太明朗的情况下,甫步 入社会便要在负债下工作;另外,政府撤销对八大院校修课式研究院课程的资助,近日更取消资助兼读制研究生课程,大大增加了有志工余进修的市民的负担;几经 争取,政府早前才愿意稍稍放宽对中学夜校生的资助……。此等做法皆在在显示,政府不少教育政策处处为有意进修者设限,这岂不是与鼓励大众持续进修、终生学 习、保持社会流动顺畅的原则背道而驰?

虽然目前已经有不少学者提出有关社会流动的研究数据,但结果仍有不少局 限。我们重申四年前的说法,较理想的研究方法是追踪研究(详见《明报》二○○七年三月二十九日〈否定M型社会之说言之尚早〉),跟进同一组群一段较长时 间,再比较变化及相关的因素。

傅景华 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助理教授(研究)叶兆辉 香港大学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学系教授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