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自wise news> 信报 2010-4-26 雷鼎鸣 政府制订政策时,应否把人民视作博弈的对手?这是宏观经济学中「理性预 期」假说的核心问题。
不能忽略「下有对策」 理性预期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大盛于七十年代初至八十年代 中,其后融入了「实际商业周期」理论。什么是「理性预期」?它的奠基人之一普雷斯盖特(Edward Prescott,○四年诺奖得主)多次对我说,理性预期便是宏观经济学的贝叶斯博弈(Bayesian Game)。普雷斯盖斯是我博士论文的导师之一,对我十分关顾,他的话我当然要搞清楚。 博弈的部分是指政府若改变政策,不能假设人民的行为会一成不变。「上有政 策、下有对策」,人民会把政府看作博弈对手,随时调整自己的策略。若政府不顾及此点,政策不但可能失效,甚至可能出现反效果。贝叶斯部分是指人民观察到社 会的一些变化后,会自行推断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他们可能推断错误,有时这些错误还可能被扭曲的制度所扩大,但他们却不会永远受骗,被政府误导。不少凯 恩斯的政策,其成效是建基于人民是可以愚弄这一假设之上,所以「理性预期」中着名的「卢卡斯批判」(Lucas Critique)亦是对凯恩斯经济的批判。 金融风暴后,一些政府病急乱投药,采用了一些凯恩斯式的政策。政府多由政 客及官僚组成,他们不懂经济,毫不奇怪。但使人惊讶的,是不少老一辈的经济学家(在八十年代以前接受博士课程训练的,亦因而不一定懂得「理性预期」理论所 需要的相当高深的数学工具),其中包括一些在某些领域颇负盛名的,仍然显露出对「理性预期」的误解及无知。极端的例子是以为「理性预期」假设了人民永不犯 错,对于博弈的部分更是回避不谈。
人民在意自身利益 我对「理性预期」没有做过原创性的贡献(这不是我的研究范围),但算是有 足够资格批评这些人,因为我的不少老师及同学都曾积极参与过建构「理性预期」理论,所以我知道他们说过些什么,没有说过些什么。在香港,懂得「理性预期」 的经济学家也一大堆,例如港大的阮志华、城大的关荫强、早已离开科大的练乙铮等,我相信他们会同意我关于「理性预期」的观点。 「理性预期」假说是否成立?这问题有很多种验证方法,我这里只从一个略带 哲学性的角度,作点探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意味着人民似乎十分在意保护自己的利益(包括小圈子利益),如果界定他们利益的游戏规则改变了,他们也会 调整自己的对策。但人是否这么懂得计算,甚至是自私的「经济人」?此点颇有争议。
自私与利他 动物学家道金斯(Richard Dawkins)有本着名的通俗读物,叫《自私的基因》(一九七六年版)。书中道金斯直指人类的基因中暗地里早已被输入了某种程式,人变成了一种十分自私 的动物。有时动物的行为也有「利他」的特征,但这可能也只是保护自己族群繁衍的必要手段。上周我提过,受后叶催产素(oxytocin)影响的人会变得较 慷慨,我后来问过研究神经科学的小儿,他觉得我大惊小怪,生物学家早已知道激素会影响人的行为。女性生育时催产素自动分泌,有助母亲对子女产生关顾的感 情,减少抛弃他们的可能。 在没有受激素或药物影响下,人会不会有「利他」行为?当然是有的,此种例 子多得很,前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雷锋,今有舍身救人的黄福荣,其「利他」精神使人敬佩。但经济学家的研究也发现不少「利他」的例子,背后其实也可 能有着各种策略性的考虑。有一项前哈佛校长森马斯(Larry Summers)等人的研究便发现,那些住在老人院但拥有丰厚家财的,子女会勤于探望他们,但他们若只有独生子女,后者的探望率便大跌,因为遗产已是囊中 物,不用演戏。 有些经济学家认为,人类行为背后的动机有太多因素掩盖着,不易认清楚,所 以更好的方法是设计出一些可控制的实验,把这些因素都剔除掉,还原人类的真面目。近年出现的行为经济学的出发点之一也正是此点。
独裁者博弈 行为经济学有个颇为重要的实验叫「独裁者博弈」(Dictator Game),它的设计是这样︰博弈是甲乙两方,甲是独裁者,在实验中,他会收到一小笔钱,可能是二十美元左右,他有权决定会否把这笔钱的一部分送给他并不 认识的乙方,后者只能逆来顺受,不能反对。按这设计,人若是自私的,便会把所有的钱放在自己口袋中,不会付出一分一毫。但实验结果却显示,大多数(七成左 右)参与实验充当甲方的人都会乖乖的送出这笔钱的一部分(平均两成左右)。这个实验在很多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都进行过,结果大同小异。这不是显示出人类的 真面目也颇有「利他」倾向吗? 芝大后起的实验经济学家历斯特(John List)在他一系列实验中,却颠覆了这个观点。他进行过上述简单的「独裁者博弈」,也得过相同的数据,但他对实验再加入了新的元素,其中一个是这样︰甲 乙双方都同样分到一小笔钱,甲方被告知,他可以把自己一部分钱送给乙方,但若他愿意,不但可以完全不付,还可以把乙方的部分或全部据为己有。结果是只有一 成的甲方肯送钱给乙方,三成不送钱也不取走乙方的钱,二成人取走乙方部分的钱,四成人把乙方全部的钱拿走。李维特(Steven Levitt)及德布纳(Stephen Dubner)在他们的《超级怪诞经济学》(Superfreakonomics)一书中指出,看似有「利他」倾向的人,突然间又可变成夺取他人财物的盗 贼!自私的劣根性,似乎在大多数人身上存在。那愿意送钱的一成人,恐怕也只是因为钱的数额小,并且希望别人认为他们并不自私才肯这样做。 上述实验其实不只是要证明人是自私的还是利他的。世上什么人都有,各人受 自己先天基因或后天环境的影响也各异。更重要的一点是说明,当他们面对的制约改变后,他们的策略也会调整。我们也许可以这样理解实验的结果。在简单的「独 裁者博弈」中,参与的甲方害怕被实验者观察到他们自私的一面,所以在不大情愿的情况下,也送一小部分钱给乙方。但在另一实验中,甲方被告知,原来按照游戏 规则,他不但可以不送钱,还可以取走别人的钱,他们的行为便随之改变。
坏孩子才分到糖吃 最近一宗事件印证了政府决策时,不能不考虑「理性预期」中「上有政策、下 有对策」的博弈。中大王卓祺做的问卷调查,虽显示大部分香港人都是不同意激进手法的中间派,但其中一道问题的答案却被传媒夸大,甚至说到香港已到暴动的边 缘,王卓祺已就此事澄清。该问题是这样︰「你同唔同意,喺今时今日嘅香港,只有用激烈手法先至可以使政府回应你嘅诉求呢?」有百分之二十点八的回应者说同 意,百分之五点一非常同意。 若有人问我这问题,我会回答「同意」,因为在今天的香港,似乎真的是你若 不激烈,政府便不回应,正是坏孩子才分到糖吃。但这并不等于我认同或赞成这种手法。对这问题回答「同意」的,可能有几类人,第一是知道激烈才有效果并且赞 成激烈的,第二是知道激烈的确有效但却不认可此种手法的;有一位记者告诉我,她属于第三种,可以接受别人的激进手法,但自己绝不参与。究竟每一类人的比重 有多大,我们不得而知。王卓祺谦谦君子,在交谈中似也同意此点。也许将来可再加一道题︰「你是否认同激烈手法?」便可把情况弄清。 无论实情如何,上述问卷的答案也是对政府施政手段的一个警号。港人素来急 功近利,但从前却不愿浪费精力向政府争取什么利益,原因是要争取也争取不到,所以唯有自求多福,自力更生。近年施政方法似有改变,政府常常有糖可派,而且 不论是否属实,市民时会得到一个印象,哪一个利益团体吵闹得声音大一点、行动激烈一些,它成功的机会便高一线。「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政府不能假设人民 在新的施政方针下,还是不懂计算,乖驯如昔。也许最初只有一小撮人用激烈方法,但他们若成功,其他人就算不懂计算或不认同激烈行为,也会有样学样。一些看 似非理性的行为,背后是很理性的策略利益计算。
政策要跟着道理走 在这种问题上,中央政府便聪明得多。我们先不论人民币升值对中国是好是 坏,但众所周知,外国愈要逼迫中国把人民币升值,中国便愈刻意建立一种永不就范的形象。这不是面子问题,而是策略。中国政府是要树立一种声誉:外国施压毫 无作用,只会有反效果,所以你以后不用再施什么压了。 回到香港问题,上面所述是否叫政府不理人民诉求,独断独行,一意孤行呢? 绝非如此。民意要听,但更重要的是要分辨哪些诉求是符合长远公众利益,哪些不是。政策要跟着道理走。理性的诉求,没有激烈的手段作后盾的,政府也应迅速回 应。合理诉求但手段激烈的,可等到激烈手段退潮后才回应。不符公众利益的诉求,就算手段激烈也要毫不让步。人民对政策看在眼里,行为也会调整。这些才是符 合「理性预期」贝叶斯博弈的做法。 香港科技大学经济系教授 |
26/04/2010
理性预期与「非理性」行为
Posted by
Gloria HE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The CMMC-CCA Dumps Exam evaluates your ability to assess organizations against the Cybersecurity Maturity Model Certification (CMMC) framework. It covers assessment methodology, security practices, and compliance. Passing the exam certifies you to conduct official CMMC Level 2 assessments. Prepare thoroughly with accredited training and hands-on experience to succeed as a trusted cybersecurity assessor.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