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11/2010

「學位溢價」低迷 大學生月薪高中學生500元

當直資學校的畫皮開始被審計署揭開,一心藉要子女年紀小小便學琴學舞學這學那,以求及早躋身名牌中小學進而讀上大學的中產、次中產以至偽中產家長,今日還是為當局公布小一自行分配學位的結果心情忐忑,能入到心儀學校的彷彿好過中六合彩,入不到的幾乎以為是世界末日。可他們更準備要接受的現實是,香港早已進入「學位溢價」(collegepremium)日益貶值的年代。2009 年的大學畢業生的起薪點可以低至6000元,2010 年也只是稍為升至7000 元,與同年畢業的中五生相比,竟然只分別高出500 元及1000 元,差距可以不夠一成。「大學無用論」可謂從未如此顯眼過!

今時今日,當回歸以來當局企硬要每年收大學本科生42100 元學費,每年新畢業的大學生,平均月入的起薪點,已經可升更可跌。中原人力資源顧問公司數據顯示,97 年的大學新畢業生,平均月入起薪點的中位數,還多出同年中五新畢業生近82%。但98 年亞洲金融風暴後,兩者差距瞬間大幅收窄,到2000 年,即僅相差不足五成半。江河日下,到去年,大學生初出茅廬,入職水位已不過只高中五生50 %。

近年大學生多「水分」

大學學位為何愈來愈不值錢?老紀請教中原人力資源顧問公司董事總經理周綺萍。她直言,隨回歸後香港連番經濟逆境,僱主難出高價請人,新畢業大學生便首當其衝: 「沙士那一年(03 年),40%新入職大學畢業生,平均月薪一度僅得600 0 至8000 元,另40%更只得4000 至6000 元。」與此同時,中五新畢業生的入職起薪點「跌極都有個譜」,即使03 年最少也可有3500 元,與個別低薪入職的大學生僅相差500 元。

周綺萍續稱, 自當局2000 年開設副學士課程,讓部分原本入不了大學的學生,藉此最終取得學位後,每年取得學位畢業的人數,由原本不足15000 逐步增至達20000個,增幅超過三成三。但對僱主而言,部分學位畢業的學生根本「未夠班」,結果除了讀醫讀金融的外,整體大學畢業生的起薪點都被拉低。到近五年,更陸續出現一種奇特現象。

「早前有僱主肯出底薪9000 元再加花紅,僱用多名剛畢業的大學生做顧客服務工作,但這些大學生上工後,卻嫌他們對工作投訴又多,又不肯學肯做,連英語會話能力也不太夠,不數個月更只剩一個繼續留下來。僱主想來想去不是辦法,決定提高底薪至11000 到12000 元,挖來一些雖已四十來歲,卻有豐富相關經驗的中五畢業生來工作。」結果,今年就算同樣是剛畢業的大學生與中五生,個別新入職的起薪點差距,也不過是 1000 元,較九七年兩者足可相差2000 元比較,減少足足超過一半。

大規模衝突如箭在弦

曾幾何時,學術界提出一個稱作「學位溢價」的概念,意指取得學位的畢業生,平均較一般中學畢業生收入多出的百分比。可如今,當局一邊講要藉教育解決「跨代貧窮」,一邊則繼續縮班、直資,將基層子弟「愈搞愈窮」。如今就連悉心培育子女入大學的家長,隨當局缺乏長遠發展藍圖,到子女最後大學畢業時,也恐怕落得悔不當初,驚覺自己一直墮入本港教育被扭曲成港大社會學系教授呂大樂年前所說的「位置對比的物品」(positional goods)陷阱。

尤其當更多就算是大學畢業的年輕人看不見前景,當局茫然以對香港進一步墮入「M 型社會」、「中產下流社會」更是不消提時,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副教授何國良跟老紀講: 「當局管治思維若仍故步自封,懶理更多大學生憧憬畢業後能有良好生活質素,到最後卻發現被建制扼殺時,在外國,雙方因此出現大規模衝突的結局,已經放在香港眼前。」

 

美三成副學士收入勝學士

「學位溢價」逐步變成「學位跌價」的現象,已連美國勞工部也提出預警。當地更有大學調查發現,近三成副學士月入已經多過大學生。學者預期,大學生往後要保證有好生活,必先要選讀市場最渴求的專業,「往後不單要有幾個學位,更是不斷要取得新學位」。

資料顯示,美國近年雖飽受金融海嘯衝擊,但較諸香港學位溢價已經跌至個位數百分比,仍能保持在約百分之七十的水平。

然而,美國勞工部早前警告,美國未來十年發展最快的三十種行業當中,只有七種要求入職人士必須大學畢業,比率僅約百分之二十三。其餘的如顧客服務、家居照顧及食品製造等,只要一張高級文憑便「搞掂」。

美國喬治城大學(Georgetown University)一項調查結果則更駭人:近三成當地畢業的副學士,月入已經爬過大學畢業生的頭。

查實,美國華府智庫「經濟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員伯恩斯坦(Bernstein) 年前已點出,「學位溢價」恐怕快將一去不返:「經濟成長的果實,都落在相當少的一群人身上,這群人擁有他人沒有的特殊技能和資產,這與你是否高等教育未必有關。要取得超過通脹數字的年薪,擁有大學學位通常是必要的,但是還不夠。」

哈佛大學經濟學家凱茲(Katz)與高甸(Gold in)亦指出,以前要大學生來做的中層管理或某些專業工作,如今都可藉外判海外或用電腦搞定,他們在勞資市場的議價能力自然要跌;只有工作性質更講創意,範疇更僻更專的,人工才會繼續水漲船高。

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副教授何國良補充稱,當局常強調香港經濟易受全球發展衝擊,港人要自求多福,「往後不單要有幾個學位,更是不斷要取得新學位」,卻是要犧牲作息時間等生活質素作代價。

08/11/2010

大學生失業率SARS後新高 城大長居首 去年達7.9%

 

【明報專訊】每年8間大學產出約1.5萬多名由公帑資助的大學生,但這些大學畢業生的失業率近年出現有升無跌情,屢破紀錄,2009年大學生失業率為3.2%,較「SARS後」的04年失業率1.8%,高出近一倍。其中城市大學更屬「重災區」,失業率長期「冠絕」八大,09年該校失業率高達7.9%,即100個城大畢業生中,便有8人失業。

每年底,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均會蒐集各間大學的畢業生數字,掌握畢業生畢業半年後的就業情。

04至09年,大學生的失業率上升。04年大學生失業率為1.8%,至2009年升至3.2%(見圖),失業人數由192人升至396人,「失業大學生」足足上升近一倍,比率和人數均為6年之冠。反映「開工不足」的就業不足率亦同樣慘淡,由04年的3.2%,升至09年5.8%,同樣是近年新高。

人力顧問:海嘯所致 3.2%仍算低

人力資源管理學會外務總監吳克儉分析,近兩年失業率較高,主要受08年金融海嘯所致,反映招聘市場尚未復原,加上近年受政府資助大學生數目有所增加,拉高了大學生失業率,但認為大學生失業率3.2%,水平仍是低。

教資會亦公布每間大學的失業率。以09年為例,近400名失業大學生中,城大便佔近四成,人數為155人,中大和理大各佔約兩成。城大失業率「冠絕八大」,並非今年獨有情。該校由05年起,失業率之高一直拋離八間大學,近3年情尤其嚴重,08年的失業率更達8.3%的新高紀錄。

城大:畢業生不急於入職場

城大發言人回應指出,失業人數當中包括計劃到海外升學或準備創業的畢業生,並指過去5年該校畢業生的就業率亦與其他大學相若。發言人續指出,城大07年委託一間調查公司就畢業生的就業情進行調查,顯示每年均有部分畢業生不急於踏入職場,理由是要找到最切合個人興趣、有培訓及可以發展個人潛力的工作,該校會就調查所得資料制定相關措施,協助畢業生就業。

此外,整體薪酬水平方面,嶺大和城大的畢業生的待遇較其他大學低。由於薪酬數據是包括醫科畢業生,令中大和港大會較其他院校高。

教資會的數字亦反映近年畢業生多了選擇繼續升學,以往選擇進修的比例約為一成左右,但09年則有一成半學生選擇升學,比率為近年新高。

明報記者 姚國雄

03/11/2010

Downward Mobility by Anthony Cheung

Hong Kong is no stranger to the capitalist malaise that is increasing the wage gap

Anthony Cheung
Updated on Nov 02, 2010

Two weeks ago in this column, I made the point that the widening wealth gap in Hong Kong has more to do with our narrow economic structure, and that it requires new thinking in economic strategies and industrial policy, as well as government social policies.

This drew an immediate challenge from columnist Jake van der Kamp, who would want us to believe that Hong Kong has a broad economic base, that our costs of living are low, that our low-income workers should not moan because "the hard evidence says there has been enormous upward mobility". I am not anti-market or an advocate of a "loser" culture, but I don't believe in the infallibility of the free market.

Post-war capitalism suffers from a dual crisis of "accumulation" (continued capital accumulation and growth) and "legitimation" (of the capitalist order). That's why many Western governments, welfare state or not, have expanded social security and income maintenance to help reduce class confrontations; seeing the economic success of East Asian states, some have pursued state-led, economic reinvigoration policies. Hong Kong is no exception to such a crisis. Income disparity is becoming a major destabiliser, and we must look beyond gross statistics to gauge the real problem. The high cost of living and doing business is a frequently heard complaint in all the world's large financial centres. Hong Kong ranked second last year and fifth this year in the International Cost of Living Index.

Living costs are determined by multiple factors including exchange rates and housing prices. The Census and Statistics Department's Consumer Price Index (CPI) does not give us the full picture. Indeed, the CPI increase has remained very low over the past few years - at 1-2 per cent, and exceptionally 4.3 per cent in 2008 - but we need to look at the components. Housing makes up 30 per cent of total expenditure, and private housing rents have increased by 3.6-6.8 per cent. With some 30 per cent of domestic households in public rental housing, the government's low-rent policy, plus occasional rent exemption measures, have helped keep CPI low. According to the Consumer Council's analysis based on major supermarket price data, grain and oil food items went up by 15 per cent in 2007 and 34.9 per cent in 2008, though they dropped last year. Our daily necessities are mostly imported, and consumer prices will go up because of the weakening Hong Kong dollar due to the US dollar peg. A recent consumer confidence survey of the region found that Hong Kong lags behind the mainland and Macau, mainly due to declining confidence in consumer prices, living standards and housing purchases.

Hong Kong's Gini coefficient - which measures overall income disparity - deteriorated from 0.518 in 1996 to 0.533 in 2006. According to the Hong Kong Council of Social Service, using half of the median income as the poverty line, the overall poverty rate was 18.1 per cent for the first half of this year. Poverty was highest among the elderly - 65 years and older - at 33.9 per cent. Even among young people, aged 15-24 years, it was 20.1 per cent.

The median domestic household income was the same last year as in 1999 - HK$17,500 per month. Yet households with less than HK$10,000 had jumped in number from 498,600 to 649,900, and those with less than HK$25,000 from 1,319,500 to 1,511,600 homes - or three-quarters of the city's households. Although households at the top end, earning more than HK$100,000, increased from 46,700 to 65,600, the gap is clearly widening.

Educational attainment has not necessarily improved employment earnings. Statistics show that employees with post-secondary, non-degree qualifications earned a median monthly income of HK$13,000 last year, and those with degrees earned HK$22,000 - down from HK$16,000 and HK$23,000 in 1999.

Different occupations fare differently. Managers and professionals in financial institutions have mostly earned much more over the past decade, but some in other sectors like transport, storage and trading have not. For technical, clerical, service and non-production workers, wages have mostly remained stagnant or declined. The proportion of people with better education and the number of administrative and professional positions may have increased, but there is just no evidence of enormous upward mobility in terms of income.

Anthony Cheung Bing-leung is an executive councillor and founder

02/11/2010

學位貶值 09畢業生低薪過97

【明報專訊】本港樓價節節上升,部分樓盤更超越1997年的水平,可是「80後」大學畢業生的起薪點竟然反其道而行,手上擁有的學位大幅貶值。回歸12年,2009年畢業生平均起薪點竟較97年還要少4%,即使與98年金融風暴低谷相比,09年畢業生的起薪亦僅較98年畢業生多1%,即每月只多166元。大學生起薪的增幅與過去12年的本地生產總值、公務員起薪加幅,可謂「完全脫軌」。

與公僕薪酬加幅「完全脫軌」

曾幾何時,大學生被捧為「天之驕子」,手執一張「沙紙」,是「搵到份好工」的保證。雖然香港回歸後火速發展,本地生產總值由1997至2009年的12年間增加了兩成,近年樓價更屢創新高,惟大學畢業生的起薪點卻每况愈下。

根據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自回歸以來的數字,09年畢業生的平均年薪僅得16.4萬元,即每月13,667元,這較他們12年前畢業的「師兄師姐」、即97年的畢業生年薪17.1萬下跌4%,97年每名畢業生的平均月薪為14,250(見圖)。

不過,減薪現象主要來自私人市場,政府工似乎未受影響。廣受大學畢業生歡迎的政府二級行政主任(俗稱EO),97年起薪為20,865元,12年後起薪點增加10%,09年入職EO的月薪達22,985。

人力顧問﹕大學學位增加所致

中原人力資源顧問董事總經理周綺萍認為,09年畢業生起薪「衰過97」是大學生數量大增所致,她指《施政報告》建議增加大學學位,會進一步拖累日後大學生起薪。「以前只有7間大學有畢業生,現在連副學士讀完都駁到上大學,供應多了很多,年輕人可透過不同方法拿到學位。」

過去20年,受資助大學學位一直「封頂」為14,500個,但今時今日,提供學位並非資助大學的「專利」,自資界別合共提供約3200個一年級學士學位課程學額及約2000個銜接課程學額。

周綺萍認為,除了供應增加,畢業生的質素參差亦是另一「減薪」原因:「我聘請一個排名榜末的大學生,真是當他是中七生看待,他們的語文能力、工作態度、與人溝通、相處能力大不如以往的大學生,僱主也不想加他們的起薪點。」她說,現今手持學位的畢業生會感到氣餒,但畢業生要調整心態,「不要再以為自己很了不起」。

此外,新生代的畢業生無論來自那門學科,也難逃起薪點減少的「厄運」,其中修讀工程、科技、理科的更屬重災區,畢業生薪酬較97年下降一成半(見另稿)。

工程科技理科重災區

較「幸運」的是醫科和修讀教育的畢業生,12年來起薪只是減少約4至5%。

合眾人事顧問總經理蘇偉忠分析,由於醫療和教育一向可免受經濟或私人市場影響,行業需求亦不會因為經濟起跌而萎縮,加上醫、教兩個界別的「大僱主」均是政府或政府資助機構,令這批畢業生受「庇蔭」。

gc_02gc202gc_02gc203 

 

工程師薪酬插水     畢業生轉行金融


【明報專訊】1990年代,本港不少大型工程上馬,手執工程學位可謂無往而不利,工程系大學生被視為高人一等,97年工程系畢業生起薪高達14,166元,僅次於醫科、教育等專業。好景不常,09年工程系畢業生起薪跌至11,833元,薪酬在一眾科目中排名「尾二」,僅高於讀純理科的畢業生。

不再吃香 收生要求降

不少高中生選讀大學科目時會考慮就業前景,吃香的行業受尖子歡迎,收生成績也水漲船高。以科大的土木工程系為例,97年收生成績為高考3科「BBC」,是該校第二收生高的學科,僅次於會計系。09年該科收生已跌至「CDD」,與收生要求一向較低的純理科相若,反映工程系收生成績和畢業生薪酬待遇均不復當年勇。

曾參與五區補選的大專2012成員黎敬輝,去年畢業於理工大學工業及系統工程科,首份工作月薪1萬元。他說,香港工程界前景欠佳,晉升緩慢,加上工作環境不理想,又時常要返內地工作,令不少畢業生拒絕入行:「當年我班同學約有七成都已轉行,多從事金融工作。」他表示自己對政治興趣大,故連他也正在「轉行」,找一份與政治有關的工作。

黎敬輝指出,工程界有「人滿之患」,供應多導致薪金偏低。根據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的數據,97年的工程及科技畢業生只有3100人,09年則有3700人,增幅達兩成。

 

09年畢業生﹕入職7000 日做11小時

【明報專訊】現職雜誌攝影助理的港大理學士畢業生林松澧坦言,去年畢業後幾經轉折才找到現職位,入職薪酬只約7000元,更需每天工作11小時,但他不氣餒,自知經驗淺,決定由低做起,現薪金已調升至約萬元。

24歲的林松澧慨嘆,自己雖對攝影有濃厚興趣,但在傳媒業沒有經驗,故畢業後3個月寄出6封求職信全沒回音,只有現職雜誌社以低薪聘請,唯有「慢慢做再找新工」,他慶幸工作逾半年,薪金已獲調至約萬元,但「每次聽到朋友入職薪酬過萬便會有點難過」。

「連家用也沒法支付」

他直言,高考時理科成績理想,所以在大學主修生物化學,但因課堂沉悶、考試多靠背誦,令他對從事研究工作漸失興趣,最後於三年級副修新聞學科,期望畢業後於攝影行業發展,無想到前景這麼不明朗,「這麼少的薪酬,連家用也沒法支付,我也覺得自己很差」。

 

96年畢業生﹕加薪快 幾年達2萬元

【明報專訊】1996年畢業於科技大學會計系的的立法會議員李慧琼,當年獲六大會計師行發出聘書,薪酬劃一為1萬元左右。她說:「那時我們會計學生的起薪雖然不及其他科的畢業生高,但那個年代只要是大學生,加薪速度也很快,幾年後便可以有逾2萬元,那年畢業的同學,幾乎人人也不愁無工做。」

她指出,09年的大學生薪酬較97年還要差,反映學位大幅貶值,亦與大學生畢業生人數增加有關。她認為,大學生起薪減少之餘,每年的加幅少才是致命傷,即使工作了五六年,薪酬仍未能突破二萬大關,令一班擁有學位的年輕人,也會傾向埋怨社會,不滿未能「向上流動」。

27/10/2010

China Census

China census

07/10/2010

中策组研究:新一代高学历高失业 80后起薪贴近贫穷线

< 转自wise news>
信报
2010-10-7

行政长官曾荫权在去年《施政报告》中提及关注到社会欠缺流 动,令青少年迷失方向;然而,一年将过,香港年轻一代的躁动与不安,却未有消除,相反不断滋长。据了解,政府内部分析, 认同现在年轻一代是欠缺了公平的机会。曾荫权早前亦特别会见「80 后」年轻人,以示关注年轻人问题及聆听他们的声音。
究竟曾荫权在下周三推出的施政报告中,能否回应「80后」的社会问题,且拭目以待。《信报》由今天起,一连五天推出施政 报告前瞻系列;总结过去,展望未来,希望《施政报告》能够回应社会的诉求。
高铁事件以至年轻人连串抗争,令特区政府不敢漠视「80 后」现象。中央政策组在今年初委托三间大学同步进行《香港之八十后世代:其形貌及境况》研究,其中由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助理教授吴 晓刚负责研究揭示,80 后没因教育水平提高而得到更多就业机会,反而面对高失业率、低起薪及工作不稳定等问题,政府极需开创新专业职位及改革教育,以协助80 后面对挑战。
11.84%失业冠绝年龄层中央政策组委托三间大学研究「80 后现象」,包括吴晓刚、中文大学社会学系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赵永佳,以及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助理教授(研究)傅景华,由中策组非全职顾问、港大 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学系教授叶兆辉统筹。
早于7 月,三间大学的研究者已向中策组汇报研究结果,本报多次向叶兆辉询问研究结果,但对方指要待他向政府申请。本报仅从中策组网站,找到由吴晓刚负责的报告。
有关研究是基于1981 至2006 年的人口普查╱ 中期人口普查和2007 年住户抽样调查的数据。研究发现,80 后(生于1980 年或以后)青年为90 年代高等教育扩张的主要受益人,比起以前的同龄人,他们享有更多教育机会。
2006 年数字显示,39.75% 的18 至22岁人士曾接受高等教育,相比1981 年同龄层人士只有7.46%受过高等教育。
然而,教育水平提高,不代表带来更多就业机会及中产生活,青年人的失业率随时间增长,包括大专以上毕业生,80 后的情况尤其严重。同样以18 至22 岁人士计,他们在2006 年的失业率,高达11.84%,冠绝其他年龄层,其次为23 至27 岁人士,失业率亦达6.36% ,而在1981 年,18 至22岁人士的失业率仅为3.87%。
即使受过高等教育的80 后比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更易找到工作,但能担任管理或专业工作的机会却比以前的人少很多,愈来愈多的人集中在辅助专业和文职,甚至销售或服务性工作。相对 总体劳动人口,青年人的收入更随着时间下降。数字显示,在1981 年,18 至22 岁人士赚取整体工资中位数的八成,有关数字在1996 年跌至六成,在2006,18 至22 岁人士更跌至收入只得工资中位数五成六。研究指出,此水平已直逼贫穷线(工资中位数一半),当中教育程度低人士,情况更恶劣。
专业职位少政府响警号
研究认为,青年面对的关键问题并非缺乏向上流动机会,而是高失业率、低起薪及不稳定工作,拖长他们从学校到工作的过度, 比前人所需时间更长,导致愈来愈多青年人推迟结婚,甚至婚后与父母同住。研究者认为80 后的问题并非香港独有,而是与经济发展过程有关,管理和专业职位跟不上迅速扩大的高等教育之故。
至于被社会人士称为80 后的抗议事件,研究者认为这种激进行为并非直接针对年轻一代面对的社会经济困境,但其激进行为已为政府响起警号,政府应正视他们的关注和需要。
「80后」研究重点
• 80后比起以前的同龄人享有更多高等教育机会:2006年,39.75%的18至22 岁人士曾接受高等教育。1981年,同年龄层的人士只有7.46%受高等教育。
• 80 后高学历, 但高失业率: 2006年,11.84%的18至22岁人士失业;6.36 % 的23至27岁人士失业。1981年,18至22岁人士的失业率仅为3.87%• 没证据显示「80后」代内和代际间流动减少,但从学校到工作的过度比前人更不稳定。
• 收入随着时间不断下降:2006年,18至22岁人士收入只得工资中位数五成六,直逼贫穷线,教育程度低者更恶劣。在1981年,18至22岁人士赚取整 体工资中位数的八成。1996年,18至22岁人士赚取整体工资中位数六成。
• 80后相对「80前」多不倾向认为自己处于社会较高层,但他们对工作及生活满意度与其他组群相若。
• 「80后」内部差异大,没证据显示他们已发展为具有独特价值观和政治取向,但倾向形容自己的政治取向为「开放」,多于「保守」。
资料来源: 《香港之八十后世代:其形貌及境况》研究80后今年
社会运动事件
1月1日:泛民举办「还我普选权」元旦大游行,以中联办为目的地,游行至尾段,约200名80后青年包括社民连成员拒绝 离去,并推倒铁马,场面混乱。
1月6日:在立法会财委会审议拨款约600亿元的广深港铁路香港段期间,一班「80后反高铁」青年发起四日三夜反高铁苦 行,以26步一跪的方式由上水苦行至中环(26步寓意香港高铁全长26公里)。
2月15日:农历新年期间,一班80后青年趁身兼行会成员的乡议局主席刘皇发到沙田车公庙求签时,与对方打对台。
5月16日:公社两党发起五区请辞运动,启动变相公投,不少80后青年网上发起支持;投票当天,有80后自制标语,在街 上呼吁市民投票。
5至6月:特首曾荫权发起政改起锚运动。6月7日,曾荫权亲自落区宣传,遭到多名80后青年与社民连成员包围,并以「超 错!」「取消功能组别」等口号回应。
6月上旬:有80后青年成立80后反特权青年。
6月24日:立法会审议政改方案。反对通过方案的80后一直守候在立法会门外,得知结果后发难,试图堵塞交通,但随即被 警方抬走。

资料来源:本报资料室

10/06/2010

中国首次明确超生人口可落户

2010-06-10 00:42:00 来源: 中国广播网(北京)

核心提示:今年我国将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首次明确计划外生育者可以落户,普查信息 将不作为处罚依据。此外,本次普查还首次将我国境内的境外人员作为普查对象。

中广网北京6月10日报道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12时46分报道,今年我国将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首次明确将我国境内的境外人员也作为普查对象。人口普查是重大的国情国力调 查,涉及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以及社会的各个方面。在新形势下,如何确保普查数据真实完整?人口普查与我们每个人有着怎样的密切联系?马上连线中国社会科 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翼。

主持人:本次人口普查的难点和新遇到的问题是什么?如何确保普查数据真实、完整呢?

张翼:这次普查遇到的最大的一个问题是流动人口数量非常庞大。我国的人户分离的情况也变的越来越突出,城市由于拆迁所做的异地安置的现象也变得越来 越普遍,现在有30%的城市人口的人户是分离的,所以在普查过程当中要落实好这样一些问题。要对两亿多的流动人口的普查情况做到比较精准的普查,这些都是 非常困难的。

第二个比较困难的就是我们有将近600万的普查员要入户进行信息登记,这个登记工作对于入户访问员的要求也非常严格,如果有少数人存在职业的问题, 他对整个我们国家的人口的登记的情况是会有影响的。

第三个难点就是对中国转变为世界型城市过程中的国外的常住人口、就业人口的登记,比如广州有大量的非洲人还有东南亚的人;北京的韩国人、欧美人,这 些情况的登记对我们国家未来城市规划、城市服务业的安排也是非常重要,这一点都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如果把这些问题做好,对于我们国家将来的人口政策的制定、计划生育政策的评估,以及对于十一五规划的完成情况,未来的人口状况的发展趋势的预测,还 有人口的就业、教育、以及十二五跟十三五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安排都可以提供必须准确的信息支持体系。

主持人:还有一个问题,一说到人口普查人们往往和上户口连接起来,认为没有户口的孩子这个时候就可以上户口了,实际情况是这样吗?

张翼:实际情况也是这样的,为了做好普查工作,使那些群众,尤其超生的,计划外生育的群众消除顾虑,公安部门专门发了一个文件,文件的名字叫第六次 人口普查户口整顿工作方案。这个方案里头公安部明确规定,对不符合计划生育政策的出生人口要及时的登记落户。有这个情况,各个地方就出台了具体的一些实施 细则,最早我们看到公安部方案户口整顿时间是5月份到9月30日之间。这段时间,广大群众对于户口没落实的情况赶快可以到当地的公安部门来落实户口,河北 省出台的一些具体的细则还没有出台,但是它最早发布了由公安部门通过媒体发布了这样一些信息。

这些信息总结了这些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对96年1月1日以后,因为政策外生育,非婚生育、早婚早育等原因造成的婴儿,如果没有上户口, 可以凭借出生一些证明办理常住户口登记,任何出生证明签发机构和人员不得以准生证、生育证作为附加条件拒绝为新生儿出具医生证明。河北省明确规定,任何地 方和单位都不得限制政策外生育的婴儿落户,也不得将户口登记的情况作为行政管理和处罚的依据。这是与我们国家的全国人口普查条例明确规定的,人口普查跟别 的行政的措施是两个不同的措施,在普查期间一方面被普查对象不得无故瞒报虚报人数。

第二个情况就是普查员也不得虚拟的或者虚假的填报问卷,普查的机构也不得把普查到的这些信息移交给别的国家行政机关作为使用的数据。这种情况就是说 普查的对象放心大胆的把自己家的信息如实上报,普查之前户口整顿阶段也可以依据当地行政部门出具的一些行政法规或者是登记条例到公安部门及时的为自己的孩 子落户。

(本文来源:中国广播网 )

07/05/2010

最低工資﹕看資方代表的數據

< 转自明报>
http://news.mingpao.com/20100507/msa.htm

最低工資﹕ 看資方代表的數據 /梁振英

【明報專 訊】"幾個月下來,我仔細看過所有資方代表的公開報告,裏面的數字,沒有說服我。" 

今天談最低 工資問題,下周五續談房屋和樓價問題。

特區政府決 定立法制定最低工資,並於去年初成立臨時最低工資委員會,委員會於4天前結束收集意見工作。過去半 年,社會各界,尤其是勞資雙方,就最低工資水平的釐定方式和水平有極大分歧。

政府為臨時 最低工資委員會訂下工作準則和職權 範圍﹕「以數據為依歸的原則,在確保防止工資過低、減少低薪職位流失,和維持本港整體經濟發展及競爭力等各關鍵層面取得適當平衡的前提」下;就設定法定最 低工資的恰當機制向行政長官提供意見,並按此機制,向行政長官建議法定最低工資的水平。委員會亦要研究法定最低工資的實施對本港經濟可能帶來的影響,特別 是對低薪行業和中小型企業的薪酬水平、就業情及經濟競爭力等的影響;並諮詢持份者的意見。

勞方要求較 易明

資方數據較 複雜

委員會以數 據為依歸,因此勞資兩方的代表和支持者也提出不少數據。

勞方的要求 比較容易明白﹕一個工人一個月工作200小時,時薪20元, 每月收入就是4000元;時薪30元,每月 則收入6000元。4000元或6000元一個月可以換取怎樣的生活,除少數太過脫離群眾的人外,大家總可以想像一下。

資方的數據 則較為複雜,歸納起來,可分為三類﹕一是以全港工資中位數或平均數的某個百分比,作為最低工資的水平;二是以僱主的承受能力作為論據;三是預言實施最低工 資之後,不同水平的工資會造成多大範圍的失業。

就最低工資 水平問題,幾個月前,我在網誌上寫 了一篇「請以數字說服我」。其後凡有這方面的數據,我一定仔細分析。部分數據,有點像我們念入門統計學時,老師用牙膏廣告作的告誡﹕「十個牙醫九個用 XXX牌牙膏」。造物者將人的腦袋放在眼睛後面、兩隻耳朵之間,大概也有這個用意。

自由黨去年1011日,公開提出以下的數據作為論點﹕

「若本港最 低工資訂於時薪24元水平,月薪(即24 X 8小時X 26日)為4992元,已等於現時本港平均工資(統計處第二季﹕11,063元) 的45%,但根據立法會秘書處的資料顯示,除了 個別國家/地區(法國)在制訂最低工資時,會超越上述水平外,其餘均是遠低於該水平,若以今日的最 新情比較,差距更大,故最低工資是不可訂於高於24元的水平,才可避免削弱香港的競爭力。」

首先要指出 的是﹕自由黨用的「現時本港平均工資11,063元」,不是全港所有受薪人士的平均工資,而只是 「經理級與專業僱員」以下的平均工資。用這個數算出24元一小時,「等於現時本港平均工資的45%」,顯然不符合實際情。

香港的高低 收入極為懸殊,如果以全港平均工資,而不是「經理級與專業僱員」以下的平均工資作為基準,最低工資應遠遠超過24元 一小時,我相信大多數勞方代表願意重新考慮以此辦法計算。

再者,我認 為將法定最低工資訂在全社會的平均工資的某一個百分比,僅是其中一個參數,不是唯一的參數。每個社會的收入分佈不同,物價水平不同,因此以上述的45%的界線,作為支持最低工資不能超過24元一小時 的論據,是以偏概全的做法。

香港專業及 資深行政人員協會的意見書則公開提出﹕

「委員會可 參考世界各地的最低工資所佔其當地工資中位數的百分比作一比較。若建議的最低工資金額佔工資中位數的百分比過高(例如超過50%)或過低(例如低過40%),就需要考慮應否作 出微調。」

香港的收入 分佈極為懸殊,370萬的工作人口的工作收入中位數,僅是每月1萬元,因此即使將最低工資訂在中位數的50%,只有 每月5000元,這個水平,顯然不能達至立法的本意。

資方代表公 開報告的數字

沒有說服我

在資方的承 受能力問題上,立法會飲食界張宇人議 員在3月下旬公開提出﹕「若將最低工資訂為20元,『殺傷 力不大』。若訂在20元以上,對就業、職位、競爭力及長遠投資都有影響」。什麼是殺傷力?殺傷力 有多大?兩個月後,張議員在53日上載到 個人網站的《香港飲食業最低工資調查報告》的第48頁,列出受訪對象認為不同最低工資水平對總薪酬 開支的影響。 這些統計數字清楚說明,受訪的僱主認為﹕如果最低工資訂為時薪20元,超過八成的僱 主表示薪酬開支增加少於5%,幾乎全部僱主表示薪酬開支將增加少於 10%。薪酬是資方的成本的一部分,薪酬佔餐飲業的總開支多少?據資方的說法是30%,工聯會表示僅為15%,我們姑且用20%。薪酬加少於10%,即總 經營開支增加少於2%,這2%大抵就是張宇 人議員口中的「殺傷力不大」的意思。張宇人議員其後正式提議將最低工資訂於24元,據張議員自己做 的上述問卷調 查顯示,如果是24元,57.7%的 僱主的薪酬開支增加不多於5%(按我上面的假設,總經營開支增加少於1%),另外33%的僱主總經營開支增加的幅度是 在1%至4%之間。這些數字比較具體說明了張宇人議員口 中的「殺傷力」。搞得滿城風雨的廿蚊廿四蚊的殺傷力,用張議員自己的報告,說來說去,就是經營總開 支的1%至4%

政府最近公 布的工資指數顯示﹕幾個大行業的工 資繼續下跌。2009年第三季度的工資指數比一年前下跌,中式酒樓跌5%,其他酒樓跌3%,快餐店跌4%,如果餐飲業的所有級別的僱員,都加3%至5%, 只不過回復到2008年第三季的水平,這也是 對張議員口中「殺傷力」的一種驗證。

在失業問題 上,前天報章報道﹕「一直反對」最低工資的科大經 濟系教授雷鼎鳴認為﹕最低工資應為「零」,因為香港勞工較多「可替代」,例如以機器代替,加上每日有百多名新來港人士提供低廉勞動力,故最低工資水平愈 高,便會推高失業率。雷鼎鳴教授指出﹕「現時很難有數據去評估最低工資對本港失業率的確實影響,但他說,假設最低工資訂在時薪25元水平,16萬低於這薪 酬水平的僱員中,估計有6萬人生計受影響,僱主給多了工資、但會減少人手,增加留職員工的工作量,保持公司運作。」

首先,香港 每天百多名新來港人士,不是全部投 入職場,當中包括大批的青少年兒童。其次,對最低工資反應激烈的飲食業,僱用的低薪工人多是售點心員和清潔工等,用機器、減少人手,可行嗎?雷教授沒有說 清楚6萬人「生計受影響」,是什麼影響,是失業嗎?如果是失業數字,近四成人因此失業,合理嗎?

在最低工資 導致失業這個問題上,自由黨在20091011日公布的最低工資民意調查結果指出﹕

「在計及牽 涉的員工總數後,假如最低工資訂於24元時薪,以全港逾27萬 間中小企而言,因此而失去工作(遭裁掉或撤換)的低技術僱員將近3.6萬人,等於整體3,495,300就業人口1%。 若最低工資的水平訂於工會要求稍低的時薪32元,令高逾17萬 名低技術僱員飯碗不保。」17萬這個數怎樣算出?

報告中的表 二有「總裁員/改請員工人數」,有「累計受影響人口」,然後就是17萬人「飯碗不保」的結論,這結論是否合理先不說,就計算程式也應該有清楚的交代。

幾個月下 來,我仔細看過所有資方代表的公開報告,裏面的數字,沒有說服我。

梁振英

行政會議召集人

http://www.cyleung.hk

29/04/2010

房屋政策进退失据

< 转自wise news>
信报
2010-4-29  周永新

政府上周推出「九招十二式」规管卖楼,又主动安排两幅在香港和九龙的地皮 于年中拍卖。财政司司长曾俊华在宣布措施时明言,这显示政府决心压抑过分飙升的楼价,也让置业者有更多资讯,提高售楼的透明度。

政府推出的招式并非法规,安排拍卖的两幅地皮将来兴建的是「豪宅」,评论 因此认为措施强度不足、治标不治本,难对楼价产生降温效果,也帮不了小型单位的准买家。今次的措施能否收效,一年半载便知晓。明显地,政府现在对楼市的态 度,既不想它升,也想不它跌,最好平平稳稳地不升不跌;但这样的平衡,难度甚高,非一招两式可达到。

有责任照顾低下阶层

归根到柢,最关键的问题还是政府采取怎样的房屋政策?最近有关应否复建居 屋的讨论,政府一再重申:既然详细考虑后才退出私人物业市场,怎可轻率改变决定?我在这栏多次指出,当日停建居屋,并没有经过什么深思熟虑,是政府为了挽 救濒临大崩溃的楼市推出的众多措施之一。

停建居屋是仓卒的决定,谁也无法否定。试想想,若然退出私人物业市场是政 府长远的策略,是经过周详计划的决定;那么,政府怎会让万多个居屋单位留着不出售,而仍要作出停建、停售的决定?若然是深思熟虑,就应先有秩序地把居屋售 罄才宣布停建,怎会留着万多个空置单位?这实在太荒谬了!

我不是要翻停建居屋的旧账,香港地小人稠,住屋从来就是大问题,无论是回 归前或回归后的政府,对房屋供应怎会置若罔闻?少一点关注也是不成的。当然,香港实行的是市场主导的自由经济,政府不能取代发展商的角色,但政府拥有土地 供应操控权,不会任由地产商自把自为,最近对售楼的规管和增加地皮拍卖是最佳的证明。

其实,政府对房屋供应的干预,从来就只有多不会少。首先,政府为低下阶层 兴建住所,承担责任之巨,只有新加坡政府的规范更大,但新加坡政府的公屋(组屋)是面向全新加坡国民,香港针对的是那些没有能力(或非常吃力)在私人市场 应付住屋需要的低下层。

政府兴建公屋直接干预物业市场,只因发展商对收入偏低及无法为他们提供可 观利润的市民的住屋需要没有兴趣;同一道理,低收入或公屋居民的置业愿望,地产商也不会考虑。换言之,政府必须承认,在房屋供应上,单单采取被动的角色是 不足够的,特别是那些被地产商遗弃的市民,无论他们要住屋或置业,政府都有责任为他们解决问题或提供协助。

「孙九招」只代表放松干预除公营房屋外,政府对整体房屋的供应和销售,也 必须有全盘的规划和严格的监管。这方面,梁振英上周在《明报》专栏中有详尽分析,一些观点不在这里重复了。其实,只要翻查过去房屋政策的发展(一九七八年 开始我在《信报月刊》发表数篇关于福利和房屋政策的文章),便知政府对土地和房屋的供应和分配,用今天的术语,是抓得很紧的。毕竟要稳定社会,政府不能让 贫苦大众「无瓦遮头」;要保证库房有充足收入,政府对私人物业发展必须「密切关注」。

房屋政策的规划,评论者多从麦理浩的「十年建屋计划」作开始(当时的目标 是为全港市民提供独立住屋单位),但在麦理浩于一九七二年出任港督之先,很多关于房屋的措施早已存在,最大规模要数徙置房屋计划,还有廉租屋;而私人楼宇 的租务管制,不但存在久远,更且延伸到上世纪九十年代。麦理浩以后,政府于八十年代中即着手制定房屋的长远发展策略,并于一九八六年发表有关文件;而今天 成为亚洲金融风暴楼市崩溃代罪羔羊的「八万五」建屋目标,见于一九九七年的《长远房屋发展策略评议谘询文件》。

总之,二○○二年政府为了挽救楼市而宣布的一系列措施(俗称「孙九 招」),只代表政府放松干预物业市场,并非对整体房屋规划不闻不问。七十年代初,一本讨论房屋政策的书用了《多么珍贵的土地》(The Land Is So Precious)为书名:香港土地这么珍贵,政府怎可以没有长远房屋发展策略?

救市衍生不少弊端

二○○二年挽救楼市的措施衍生出来无论是好的或坏的后果,今天才逐渐浮 现。最大的利益是使疲弱的楼市逐渐复苏、负资产成为过去、政府财政转亏为盈;但改变了政府的卖地方式、停售屋居、撤消鼓励及协助市民置业的计划、容让发展 商有更大弹性和自由……这一切复兴楼市的措施却也产生不少弊端。

坏处之一,是楼价再次上升至极不合理的水平。虽有发展商认为楼价仍未到九 七水平,不算高,但教导子女的,只会拿好人作榜样,怎会叫他们去学坏人?之二是,楼宇供应断层,年轻夫妇只怨自己结婚不逢时;之三是,公屋居民置业梦想幻 灭,旋转门停止运作;之四是,旧楼出现强迫维修和被迫「强拍」的两难现象,业主和租客无所适从。

除以上弊端外,政府还放弃了长远房屋发展规划,自我抽离私人物业市场,造 成的社会分割,以及如何窒碍阶层间的流动,下次再谈。

26/04/2010

理性预期与「非理性」行为

< 转自wise news>
信报
2010-4-26 雷鼎鸣

政府制订政策时,应否把人民视作博弈的对手?这是宏观经济学中「理性预 期」假说的核心问题。

不能忽略「下有对策」

理性预期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大盛于七十年代初至八十年代 中,其后融入了「实际商业周期」理论。什么是「理性预期」?它的奠基人之一普雷斯盖特(Edward Prescott,○四年诺奖得主)多次对我说,理性预期便是宏观经济学的贝叶斯博弈(Bayesian Game)。普雷斯盖斯是我博士论文的导师之一,对我十分关顾,他的话我当然要搞清楚。

博弈的部分是指政府若改变政策,不能假设人民的行为会一成不变。「上有政 策、下有对策」,人民会把政府看作博弈对手,随时调整自己的策略。若政府不顾及此点,政策不但可能失效,甚至可能出现反效果。贝叶斯部分是指人民观察到社 会的一些变化后,会自行推断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他们可能推断错误,有时这些错误还可能被扭曲的制度所扩大,但他们却不会永远受骗,被政府误导。不少凯 恩斯的政策,其成效是建基于人民是可以愚弄这一假设之上,所以「理性预期」中着名的「卢卡斯批判」(Lucas Critique)亦是对凯恩斯经济的批判。

金融风暴后,一些政府病急乱投药,采用了一些凯恩斯式的政策。政府多由政 客及官僚组成,他们不懂经济,毫不奇怪。但使人惊讶的,是不少老一辈的经济学家(在八十年代以前接受博士课程训练的,亦因而不一定懂得「理性预期」理论所 需要的相当高深的数学工具),其中包括一些在某些领域颇负盛名的,仍然显露出对「理性预期」的误解及无知。极端的例子是以为「理性预期」假设了人民永不犯 错,对于博弈的部分更是回避不谈。

人民在意自身利益

我对「理性预期」没有做过原创性的贡献(这不是我的研究范围),但算是有 足够资格批评这些人,因为我的不少老师及同学都曾积极参与过建构「理性预期」理论,所以我知道他们说过些什么,没有说过些什么。在香港,懂得「理性预期」 的经济学家也一大堆,例如港大的阮志华、城大的关荫强、早已离开科大的练乙铮等,我相信他们会同意我关于「理性预期」的观点。

「理性预期」假说是否成立?这问题有很多种验证方法,我这里只从一个略带 哲学性的角度,作点探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意味着人民似乎十分在意保护自己的利益(包括小圈子利益),如果界定他们利益的游戏规则改变了,他们也会 调整自己的对策。但人是否这么懂得计算,甚至是自私的「经济人」?此点颇有争议。

自私与利他

动物学家道金斯(Richard Dawkins)有本着名的通俗读物,叫《自私的基因》(一九七六年版)。书中道金斯直指人类的基因中暗地里早已被输入了某种程式,人变成了一种十分自私 的动物。有时动物的行为也有「利他」的特征,但这可能也只是保护自己族群繁衍的必要手段。上周我提过,受后叶催产素(oxytocin)影响的人会变得较 慷慨,我后来问过研究神经科学的小儿,他觉得我大惊小怪,生物学家早已知道激素会影响人的行为。女性生育时催产素自动分泌,有助母亲对子女产生关顾的感 情,减少抛弃他们的可能。

在没有受激素或药物影响下,人会不会有「利他」行为?当然是有的,此种例 子多得很,前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雷锋,今有舍身救人的黄福荣,其「利他」精神使人敬佩。但经济学家的研究也发现不少「利他」的例子,背后其实也可 能有着各种策略性的考虑。有一项前哈佛校长森马斯(Larry Summers)等人的研究便发现,那些住在老人院但拥有丰厚家财的,子女会勤于探望他们,但他们若只有独生子女,后者的探望率便大跌,因为遗产已是囊中 物,不用演戏。

有些经济学家认为,人类行为背后的动机有太多因素掩盖着,不易认清楚,所 以更好的方法是设计出一些可控制的实验,把这些因素都剔除掉,还原人类的真面目。近年出现的行为经济学的出发点之一也正是此点。

独裁者博弈

行为经济学有个颇为重要的实验叫「独裁者博弈」(Dictator Game),它的设计是这样︰博弈是甲乙两方,甲是独裁者,在实验中,他会收到一小笔钱,可能是二十美元左右,他有权决定会否把这笔钱的一部分送给他并不 认识的乙方,后者只能逆来顺受,不能反对。按这设计,人若是自私的,便会把所有的钱放在自己口袋中,不会付出一分一毫。但实验结果却显示,大多数(七成左 右)参与实验充当甲方的人都会乖乖的送出这笔钱的一部分(平均两成左右)。这个实验在很多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都进行过,结果大同小异。这不是显示出人类的 真面目也颇有「利他」倾向吗?

芝大后起的实验经济学家历斯特(John List)在他一系列实验中,却颠覆了这个观点。他进行过上述简单的「独裁者博弈」,也得过相同的数据,但他对实验再加入了新的元素,其中一个是这样︰甲 乙双方都同样分到一小笔钱,甲方被告知,他可以把自己一部分钱送给乙方,但若他愿意,不但可以完全不付,还可以把乙方的部分或全部据为己有。结果是只有一 成的甲方肯送钱给乙方,三成不送钱也不取走乙方的钱,二成人取走乙方部分的钱,四成人把乙方全部的钱拿走。李维特(Steven Levitt)及德布纳(Stephen Dubner)在他们的《超级怪诞经济学》(Superfreakonomics)一书中指出,看似有「利他」倾向的人,突然间又可变成夺取他人财物的盗 贼!自私的劣根性,似乎在大多数人身上存在。那愿意送钱的一成人,恐怕也只是因为钱的数额小,并且希望别人认为他们并不自私才肯这样做。

上述实验其实不只是要证明人是自私的还是利他的。世上什么人都有,各人受 自己先天基因或后天环境的影响也各异。更重要的一点是说明,当他们面对的制约改变后,他们的策略也会调整。我们也许可以这样理解实验的结果。在简单的「独 裁者博弈」中,参与的甲方害怕被实验者观察到他们自私的一面,所以在不大情愿的情况下,也送一小部分钱给乙方。但在另一实验中,甲方被告知,原来按照游戏 规则,他不但可以不送钱,还可以取走别人的钱,他们的行为便随之改变。

坏孩子才分到糖吃

最近一宗事件印证了政府决策时,不能不考虑「理性预期」中「上有政策、下 有对策」的博弈。中大王卓祺做的问卷调查,虽显示大部分香港人都是不同意激进手法的中间派,但其中一道问题的答案却被传媒夸大,甚至说到香港已到暴动的边 缘,王卓祺已就此事澄清。该问题是这样︰「你同唔同意,喺今时今日嘅香港,只有用激烈手法先至可以使政府回应你嘅诉求呢?」有百分之二十点八的回应者说同 意,百分之五点一非常同意。

若有人问我这问题,我会回答「同意」,因为在今天的香港,似乎真的是你若 不激烈,政府便不回应,正是坏孩子才分到糖吃。但这并不等于我认同或赞成这种手法。对这问题回答「同意」的,可能有几类人,第一是知道激烈才有效果并且赞 成激烈的,第二是知道激烈的确有效但却不认可此种手法的;有一位记者告诉我,她属于第三种,可以接受别人的激进手法,但自己绝不参与。究竟每一类人的比重 有多大,我们不得而知。王卓祺谦谦君子,在交谈中似也同意此点。也许将来可再加一道题︰「你是否认同激烈手法?」便可把情况弄清。

无论实情如何,上述问卷的答案也是对政府施政手段的一个警号。港人素来急 功近利,但从前却不愿浪费精力向政府争取什么利益,原因是要争取也争取不到,所以唯有自求多福,自力更生。近年施政方法似有改变,政府常常有糖可派,而且 不论是否属实,市民时会得到一个印象,哪一个利益团体吵闹得声音大一点、行动激烈一些,它成功的机会便高一线。「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政府不能假设人民 在新的施政方针下,还是不懂计算,乖驯如昔。也许最初只有一小撮人用激烈方法,但他们若成功,其他人就算不懂计算或不认同激烈行为,也会有样学样。一些看 似非理性的行为,背后是很理性的策略利益计算。

政策要跟着道理走

在这种问题上,中央政府便聪明得多。我们先不论人民币升值对中国是好是 坏,但众所周知,外国愈要逼迫中国把人民币升值,中国便愈刻意建立一种永不就范的形象。这不是面子问题,而是策略。中国政府是要树立一种声誉:外国施压毫 无作用,只会有反效果,所以你以后不用再施什么压了。

回到香港问题,上面所述是否叫政府不理人民诉求,独断独行,一意孤行呢? 绝非如此。民意要听,但更重要的是要分辨哪些诉求是符合长远公众利益,哪些不是。政策要跟着道理走。理性的诉求,没有激烈的手段作后盾的,政府也应迅速回 应。合理诉求但手段激烈的,可等到激烈手段退潮后才回应。不符公众利益的诉求,就算手段激烈也要毫不让步。人民对政策看在眼里,行为也会调整。这些才是符 合「理性预期」贝叶斯博弈的做法。 香港科技大学经济系教授

22/04/2010

与雷鼎鸣商榷社会流动

< 转自wise news>
信报
2010-4-22 黄培烽


有研究社会流动和阶级分析的朋友说,这阵子他们是莫名其妙的兴奋,试想 想,全世界有什么地方竟突然间有这么多人谈论社会流动?被搁在一旁的报告大家赶着拿来读,各界纷纷进言献策,不令人鼓舞吗?可惜现有数据有限,不少讨论都 只能流于印象式和立场陈述,尚待实证研究验证。经济系出身的雷鼎鸣教授或者亦有所感,于三月二十九日在《信报》发表了题为「社会流动与机会平等」的文章, 试图拼弃意识形态的争论、以客观数据探讨香港近年的社会流动状况,丰富了讨论的广度,惟有几点值得商榷之处。

社会流动有多种定义,雷教授的分析是以收入作为划分社会阶层的方法,并假 设不同阶层在人数上的变化便反映社会流动。透过分析政府的住户调查数据,他指出与一九九六年比较,二○○六年的「人均六千元以下的低收入人口比例有所减 少,中高收入的则上升。香港社会还是有点社会流动性!」

收入增≠社会流动

无疑,收入是量度社会流动的其中一项重要指标,但单以此判断社会流动的高 低,却稍嫌武断。极端的例子可以是,某位清洁工人原本的月薪是五千九百元,在工作十年后终获雇主加薪二百元,亦能造就「人均六千元以下的低收入人口比例有 所减少」这种情况,但这是否代表了社会流动?相信这名清洁工大概不太认同吧。我想雷教授大概知道,收入分布亦常用以分析贫富悬殊,而向上流动机会多的地方 亦可以出现贫富悬殊的情况。「十等分收入分布」(income distribution by decile)这简单的方法,就是将所有数据按其收入顺序排列,由低至高分为十个人数相等的「十等分组别」(decile group),再计算每个十等分组别的平均收入及占全港总收入的百分比,借以比较最富有和最贫穷的层阶的收入差距的改变。

根据统计处的住户数据分析,第九和第十个十等分组别的每月平均收入由一九 九六年的二万五千元上升至二○○六年的三万元,而第一和第二个十等分组别的收入则由四千元下跌至三千五百元。贫富问题可以如雷教授所说般充满意识形态,但 以上的官方数据却是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客观证据之一。

雷教授在文中亦提及「十多年来香港住户的平均收入根本停滞不前」,即是部 份人收入的上升抵消了部分人收入的下跌的零和游戏。

隔行如隔山,我不清楚经济学是否有社会流动的课题,但在我较熟悉的社会学 中,社会流动研究属专门领域,已发展出严谨的研究方法。一般来说,社会流动的其中一种意思是指个人在社会经济地位(socioeconomic status)上的转变,可包括收入、职业和社会地位等因素。除社会流动(包括向上和向下流动等)的幅度外,社会学者亦关注社会流动的开放程度及平等机会 等问题,并借以了解社会结构的转变。雷教授认为「量度机会平等的一个重要指标是社会的流动性」,但社会整体的向上流动程度高,却并不等同于人人机会平等。

主观感受被忽略

平等机会的意思一般指个人的出身(即父母的阶级位置)并不会对其社会流动 产生任何影响,但这却不是能单从分析收入分布所得知的。不少社会学者关心社会流动的开放性(openness),以回归系数(regression)或分 割表(contingency table)的统计学方法,审视阶级出身对社会流动的影响(例如来自草根家庭与来自中产阶级的下一代是否有相约的向上流动机会),并尝试确定影响社会流动 的因素(例如教育能否提升社会经济地位),这才算是较为全面的分析。

关于社会流动,个人主观感受的重要性亦一直被人忽略,这不是雷教授所说的 「意识形态之争」,而是客观的社会流动与个人所感受到的可能有所出入。例如黄伟邦在九十年代以口述历史的方法进行的研究便指出,纵使定量研究的数据显示当 时的向上流动机会并非人人平等,但只要个人能从同侪间得悉曾出现向上流动的经验,便可能产生「每人都有机会向上爬」的主观观感,并将自己未能提升社会经济 地位,归咎于个人能力的不足和际遇,而非社会封闭不公。

现在香港社会需要正视的,不单只是调查向上流动的机会是否比以往低,更要 从主观感受出发,了解市民认为向上流动的机会存在与否。雷教授的分析指出今天香港的向上流动情况并不像部分人口中所说般差(其实吕大乐和吴晓刚在二○○六 年分别进行的定量研究亦得到相似结论),但如果进行严谨的调查后,仍发现大部分香港人相信他们很难有机会向上流动的话,产生这个落差的原因或者比社会流动 的幅度本身更值得令人关注。

不少陈冠中那一代的香港人难以信服《我这一代香港人》对战后婴儿的批评, 可能因为他击中了要害,吕大乐的《四代香港人》虽然备受争议但依然叫人动容,原因正是其社会学家的自省。

英国伯明翰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

教育分割窒碍社会流动

< 转自wise news>
信报
2010-4-22 周永新

两星期前,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的一项调查显示,受访者中认同香港是和 谐社会的只有百分之二十六点五;而以一至五的量度表衡量,认同和谐的平均值是二点九八,低于三点○的分界线,即受访者较多不认为香港是和谐社会。

怎样才是和谐社会?实在难有清晰定义。中大亚太研究所刚完成的「香港和谐 社会」的调查,这次并非首次,是相同题目的第三次,前两次在○六和○八年进行;所以,和谐社会虽难界定,但民意对这问题的感觉和反应,趋势是明确的︰即香 港愈来愈不和谐,对立和矛盾不断增加。

负责这项调查的中大王卓祺教授在结果公布后,接受传媒访问时详细解释调查 的意义,上周更在《信报》撰文补充,有关细节,不再重复了。令我感到兴趣的,是调查发现关于香港社会欠缺和谐的成因,与我近日在这栏讨论的话题正不谋而 合。

教育质量难均等

如贫富悬殊、市民感觉政府施政偏帮财团(我不想用「官商勾结」这些欠缺事 实根据的字眼)、无法解决政制上的矛盾等,这些都造成社会不稳,市民因此满是怨气。

愈来愈多市民感觉社会不和谐,和社会流动大不如前,两者其实也有密切的关 系。试想想︰如果刚出来工作的年轻人感到前路茫茫,他们会认为政府关心他们的出路吗?如果打工仔发觉自己的薪水过去十年不是停滞不前、就是有所减少,他们 会相信政府没有偏帮财团吗?总之,市民的收入原封不动,或不断努力仍在同一位置打滚,他们会没有怨气吗?社会怎会没有矛盾?香港怎会和谐?

香港要翻身、要再次充满活力,首先就得了解什么事情妨碍了社会流动?什么 政策使市民认为自己再没有向上爬升的机会?上周提及的策发会关于社会流动的文件,最重要的结论是父母的学历常常影响了子女的学业成绩和日后的收入,而住屋 的状况和是否属于新移民也常决定了子女成长后能否晋升中产阶层。根据这些结论,我发觉政府近年不少政策,非但没有促进社会流动,且把市民分割了,加深贫富 悬殊之余,且窒碍了阶层间的流通。先说教育造成的影响。

回归以后,香港大专生多了,特别在董建华出任特首期间,增加大学学位外, 更引入各种为中学毕业生而设的文凭和副学士学位课程。香港要发展成为知识型经济社会,大幅增加年青人进修的机会是应该的,董建华的决定并没有错。不过,入 学进修是一回事,年青人接受的教育在质与量两方面是否均等,却是另一回事。

学校分类更明显

实际的情况是︰更高比例的年青人完成专上课程,但不表示他们对自己的前途 更加充满信心,很多时是更大的挫败感觉,原因是教育政策使学校的分类变得更为明显︰教学语言的混乱不用说了,母语教学经过多年的艰苦经营最终成为「微调」 政策的牺牲品,英语授课再一次「挂羊头卖狗肉」。

另外,政策的混乱使一些传统名校转为「直资」,而原本为外国居民子女而设 的国际学校,成为无法接受本地教育制度的「避难所」,学校间的差距和分割是众人皆知和无法掩盖的事实!结果是︰有能力的父母寻求各种办法把年幼子女送到直 资或国际学校,待他们长大或稍可自顾时即送他们往英、美等国家的寄宿学校就读;期望子女在港完成基础教育的,则尽一切所能和人事关系争取子女入读区内名校 (最好是「一条龙」和全英语授课);至于没有选择和办法的家长,只好听天由命,任凭命运(随机抽样)为子女的前途作安排。

这样,儿童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但教育政策却有意无意地为莘莘学子决 定了他们要走的路。事实上,孩子们得到的教育,以质素而言并不均等,且出现严重的分歧,特别是走进了一条「次等」道路的孩子,日后要改变命运,不能说没有 可能,但要付出的努力,并不是轻轻一句「求学不是为分数」这么简单。

巩固不公平现象

这样把学童分割的教育制度,政府教育政策的失误实在难辞其咎。负责教育的 官员常说︰政府有四分之一经费用于教育,好像只要花了钱,就算有问题,责任不在政府身上。花了钱问题就可解决吗?不少父母尽一切所能满足子女的物质索求, 孩子就不会行差踏错吗?

从社会流动的角度看,现今的教育制度非但无法产生正效果,影响且常是负面 的,最严重的后果是巩固和延续了社会上的不公平现象。上周提到,穷家子女长大后也多贫穷,策发会关于社会流动的文件也显示,十四岁前属于公屋或属于新移民 家庭,也往往与贫穷和低收入扯上关系。简单一点来说,儿童在新移民家庭长大、住在公共屋邨、父母属于低薪一族,除非他们天生聪颖,否则日后能出人头地,几 稀矣!

家庭背景就这样决定了孩子要走的路吗?政府花了这么多开支用于教育,为什 么还是不能改变这样残酷的事实?更可悲的是,教育非但不能把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拉近一点,让他们有较为均等的发展机会,且令他们之间的差距扩大,造成更大 的分歧。就是这样,教育制度把孩子分割了,窒碍了不同阶层儿童之间的流动。

教育影响社会流动毋庸置疑。教育的社会功能一旦失效,社会其他为人诟病的 现象,如贫富悬殊将无法改善,社会只会变得更加丑陋,社会流动也成为无法实现的神话。

19/04/2010

一拍两散博弈 政改与旧区重建

< 转自wise news>
信报
2010-4-19 雷鼎鸣

行为经济学中有一种叫「最后通牒博弈」(ultimatum game)的实验,其结果及意义虽充满争议性(将来再撰文详述),但其设计却十分有趣,对分析香港当前政局及经济颇有启发性。

这种博弈最简单的设计如下。假设有甲乙两个对手,他们要决定怎样瓜分掉一 笔钱,就算它是一百元吧。甲有权建议这一百元怎样分,乙只能接受或拒绝。若乙接受,便会按甲的建议分钱;若乙拒绝,这一百元便被拿走,二人一毛钱也得不 到。为突出重点起见,我们可以假设甲有两种方案,公平的建议是每人可得五十元,不公平的建议是甲可取走九十九元,乙只得一元。

乙应该怎样回应?对公平的建议,乙也许会接受,但对九十九与一元的不公平 建议,乙的策略应怎样?若按简单理性的计算,乙实在应该接受。如果乙拒绝,按照游戏的规则,乙一毛钱也拿不到,若接受,则尚可取走一元离去。按照这个逻 辑,甲知道可吃定了乙,大可只提出自取九十九元的方案,乙就算愤怒,其理性行为仍是就范接受这一元。

政改僵局难打破

这种实验在多个不同国家及不同文化背景的地方都做过,结果颇奇怪。甲提的 建议,多数不会是九十九对一的方案,而是更接近五十对五十的较公平方案。为什么会这样?是否正如孟子所说,人性本善,人皆有公正之心?恐怕未必。

这种现象有很多不同的解释。我们可注意到,乙其实并不是真的这么弱势。在 甲提出方案前,已大可大锣大鼓地宣布,若甲不是把九十九元都交给乙,甲只可自取一元,乙便一定拒绝方案。

这种「一拍两散」的招数,使大家都一无所有,可以反制甲。面对乙这种态 度,甲须要判断一下乙是否只是虚言恐吓,还是真的如此强硬。乙方若一直都有做恶人的声誉,甲方反而可能屈服。

对这种博弈,与其用「最后通牒」作名称,我认为不如改用「一拍两散博弈」 更传神。过去二十多年来,这实验曾被进行过无数次,有些实验甚至在事前对甲方注入后叶催产素(oxytocin),并发现受过这种激素影响的人,会变得更 慷慨(大学找富豪捐款前,若能先对后者注入催产素,则形势大妙)!又有些实验先对女性注入睪丸素(testosterone),竟发现她们会更懂得在博弈 中让步,结果使人啧啧称奇。

在真实世界中,我们自然不大可能先用什么激素去操控别人的思想,所以甲乙 双方都先要估算对手的真实态度才敢出招。若摸不准,甲提出五十对五十的中庸建议,不失为安全能避免一拍两散的策略。

「一拍两散博弈」所包含的设计看似抽象,但其实应用性甚广。篇幅所限,这 里只讨论两个例子,第一是当前关于政改的争议,第二是旧区收购重建的问题。

香港应有普选的时间表,我二○○四年已连续写过几篇文章论证此点(见拙着 《为香港经济把脉》一书)。现在政改争拗的重点已稍有转移,但仍脱离不了「一拍两散博弈」的格局,事实上,○五年已「一拍两散」过一次了。

博弈中的甲方显然是政府,乙方或可视作是泛民。政府先提出政改方案,泛民 可接受可拒绝。若接受,皆大欢喜;若拒绝,方案不够票通过立法会,则政改没有进展,原地踏步,双方似都有损失。问题是,从泛民的角度看,在政改方案上政府 让步太小,占了大便宜,泛民则只勉强可分到一杯羹。但从政府(或人大)的角度看,泛民的反建议则是前者吃亏(但也有因能够推动到政改的政治得益),后者捡 着便宜。

既然当前政改局面有着「一拍两散博弈」的全部特征,最后会如何了结?在这 种格局下,双方都会憧憬着自己可以得到九十九元,只把一元留给对方。更要命的是,就算谈不拢,一拍两散,对双方的利益也没有太大的冲击,有部分政客甚至可 能心中暗喜,乐见香港政制保持现状。○五年政改过不了,今年也不容易吧。话虽如此,正如上文所述,「一拍两散博弈」的多次实验中,各让一步的结果绝非罕 见,希望香港的闷局也能打破吧。

发展商住户实力相若

「一拍两散博弈」的另一个例子是旧区重建。发展商(或政府)收购旧区时, 自会希望以最低的成本完成交易。住户放弃旧居,若认为损失了一百万元,发展商付出的补偿不能低于一百万元,因为住户不会答应。

发展商最愿意见到的是,只付出一百万零一元,那么重建所得的利润几乎可以 全部流入自己口袋中。住户则知道整个重建计划利润庞大,最好的安排是重建后发展商只得微利,好处都因收购价提高而到了住户手上。

发展商提出收购价后若不被接纳,可以放弃收购。住户提出的补偿反建议被拒 绝,也可不肯搬出,演变成一拍两散的结局。

以双方的讨价还价的实力而论,没有哪一方处于明显劣势。住户叫价太高,发 展商收购不成功,被迫放弃计划,一拍两散的例子多得是,但成功的例子当然也不少。收购旧区的过程,与「一拍两散博弈」的格局并无二致。不过,住户(亦即乙 方)的数量一般还大如甲方,这样会使此博弈复杂了一些。

最近「强拍」的最低要求,从九成住户同意降至八成,对楼宇的收购价以及重 建的成功率有什么影响?这先要看看住户的叫价是「诚实」的、还是策略性的。

假设住户全部「诚实」,例如,某住户心里认定搬出后自己真正损失是一百万 元,于是也就愿意接受任何高于一百万的补偿。又假设不同住户对自己损失估计都不尽相同。

如果共有一百住户,顺着其损失多少排列,在需要九成住户同意的条件下,发 展商付出的补偿要起码大于排名第九十的住户。若八成同意便足够,补偿金额只要大于排名第八十的便可。收购价会变得更低,成功的机会率也较大,此点没有什么 悬念。

策略性叫价形势复杂

不过,若住户的叫价都是策略性的,答案便没有这么清楚。每一个住户都在博 弈,既要评价发展商的底线,又要摸清其他住户的意向。我认识一些朋友,极为希望发展商肯收购其物业,但奈何有其他小部分业主叫价太高,致使收购失败,大家 见财化水。

《岁月神偷》上映后,永利街重建计划暂时被搁置,电视所见,一些业主大失 所望,他们显然是希望真的有人收购其物业的。住户若采取博弈策略,在九成住户同意降至八成同意便可收购的新条件下,他们可怎样保护自己的利益?其中一种方 法是户户都提高叫价,这样可抵消九成变八成后所带来的不利形势。

但这样一来,住户最终得到的补偿,可能会比前更高(但这并不必然),不 过,发展商又可能认为利润减得太多,乾脆一拍两散,放弃计划,重建收购的成功率反有可能下跌。降低「强拍」的门槛是否有助旧区重建,理论上似不属必然,真 正的答案要实践后方知。 香港科技大学经济系教授

16/04/2010

谁比谁更有机会向上流动?

< 转自wise news>
信报
2010-4-16 傅景华、叶兆辉
>391","","","傅景华、叶兆辉","searchByPubWin");' href="javascript://">

科大雷鼎鸣教授三月二十九日发表信报文章《社会流动与机会平等》,引用人 口普查的原始数据(micro dataset),以收入组群的变化来衡量香港社会流动的情况,结果他得出「香港社会还是有点社会流动性」的结论。

雷教授说香港「有点」社会流动性,这是否就是我们认识到的社会现况?我们 的答案是未必。

54%最底层「被困」

我们现正进行一项有关香港青年人处境和诉求的研究。在近日的焦点组访谈 中,我们没有听说过任何一位青年人,会投诉连「点点」上位机会也没有,我们听到的回应多是「比较难升」和「上便始终有一班人喺度」等。学者是否问错问题 呢?除非所有人死掉,否则没有可能一点流动机会也没有吧?我们关键的研究问题应该是社会流动「有几难?」、「是否愈来愈难?」、「谁比谁会更难?」等,分 析这些才有助了解目下香港社会的一些不满。一句「香港还是有点社会流动」来笼统概括目前的状况,对社会上不断努力却苦无机会的一群,实有欠公道。

我们想引用一项最新的研究结果(学术严谨程度绝对高于报章专栏),来回答 上述的问题。港大经济系的James Vere博士一项刚发表的报告指出,香港二○○八年就业人口十年来的收入流动变化偏低,近这五年来的情况更甚;而男性的收入出现变化比女性的大,若与过往 同样的调查结果比较,他的结论是香港人的收入流动变化持续减少。

另外,他的研究结果指出,在收入分布最底层的百分之二十就业人口当中,有 百分之五十四一直「被困」在最底层内(虽然这比例已经较上次同类研究下降,一九九六至二○○五的比例是百分之五十八,换言之近期最底层向上收入流动的情况 已告改善)。若工资在十年内没有显着增加,但物价却上升,「被困」的就业人口生活便艰难。相反,在收入分布最顶层百分之二十的人口中,百分之七十五一直维 持收入最顶层的地位。

人口挤压

时下年轻人面对的环境,主观上、客观上也与十年前、二十年前同龄的年轻人 并不相同。我们在焦点组讨论中,听到不少认为上位难的声音。以下转录一个当销售员的个案:「……我见到我身边嘅朋友,佢哋真系比较难升,始终……位就系 得咁多,你上便始终有一班人喺度……」另一个在职场工作数年的年轻人这样说:「出嚟做咗几年,你一个二十几岁,你对上又已经几个,一个三十几一个四十几一 个五十几,你永远都上唔到位……全部都系四十几岁嗰啲阿姐嚟嘅,因为佢哋未到退休年龄吗……你唯一嘅出路就系可能你自己转工……如果唔系你成世做到四十岁 可能先至升……。」笔者上述的转录可能只是部分年轻人的主观感受,但与客观的人口学分析出现的人口挤压(population squeeze)现象吻合。这个人口挤压现象,源于香港 一九八○ 以后的生育率下降,而八十年代以前出生的人口(简称八十前)却愈来愈长寿,由于八十前的人口高于八十年代以后出生的人口(简称八十后),导致八十后希望向 上流动时,有机会受人数庞大的八十前所「挤压」。这情况或许要等到八十前人口陆续退休,但也许会是十五至二十年后的事!到时情况才会稍告纾缓,对届时的年 轻人或会较有利,但现在的八十后已到中年,错过了事业发展的最佳时机!

教育机会

或许大部分人都会同意,透过普及和平等的教育,让香港人得到向上流动的机 会,此乃是王道之法,Vere博士的研究亦指较高学历有助避免收入向下流动。不过,我们的社会让市民得到经过教育进修向上爬的同时,也要避免因政策和制度 失误做成不同阶层的机会不等—换句话说:人人生而平等接受教育,但有些人比其他人更平等。

此话怎说?政府视教育为创富的产业,却愈来愈倾向减少非主流、大中小学以 外的教育资助,结果提高市民透过其他进修途径向上流动的门槛。例如副学士政策,不少中学毕业生虽然符合进入大学的最低资格,但学位有限,才拒于大学门外, 念副学士结果要举债读书,接受比受资助大专学生借贷更高的歧视性利息;若将来接驳不上大学,毕业后要在学历并不广被承认、就业前景不太明朗的情况下,甫步 入社会便要在负债下工作;另外,政府撤销对八大院校修课式研究院课程的资助,近日更取消资助兼读制研究生课程,大大增加了有志工余进修的市民的负担;几经 争取,政府早前才愿意稍稍放宽对中学夜校生的资助……。此等做法皆在在显示,政府不少教育政策处处为有意进修者设限,这岂不是与鼓励大众持续进修、终生学 习、保持社会流动顺畅的原则背道而驰?

虽然目前已经有不少学者提出有关社会流动的研究数据,但结果仍有不少局 限。我们重申四年前的说法,较理想的研究方法是追踪研究(详见《明报》二○○七年三月二十九日〈否定M型社会之说言之尚早〉),跟进同一组群一段较长时 间,再比较变化及相关的因素。

傅景华 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助理教授(研究)叶兆辉 香港大学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学系教授

15/04/2010

穷家孩子难脱贫

< 转自wise news>
信报
2010-4-15 周永新

三月中,策略发展委员会召开了新一届首次专题会议,讨论的是近日为大家关 注的社会流动问题。题目受关注,原因是亚洲金融风暴爆发后,十多年来,大家都觉得社会突然停顿下来︰虽然香港的生产总值仍有增长,但除高薪人士外,大部分 打工仔薪酬没有增加,而最使人气馁的是,自己份工愈来愈不稳固,随时会被炒,过往到处都是机会的情景不复再;现在打工仔最重要是抓紧份工,有固定收入,不 让自己往下流动,成为M型社会的牺牲品。

「八十后」的兴起,社会流动的讨论更炽烈,对现象的众多解释中,最为人乐 道的是,今天年轻人没有以前那么多机会。「八十后」对这种解释并不接受,但香港经济发展这么成熟,年轻人要创业,要在职位上更上一层楼,要发展自己的事 业,要尽快赚得「第一桶金」,谈何容易?

欠缺流动一潭死水

香港是否就是这样停滞不前?过往到处都是机会的情况是否一去不复返?谁也 说不准︰有意见认为香港应发展自己独有的优势产业,为年轻人创造更多增值职位;有意见认为专业人士应北上发展,腾出职位给年轻人上位;有意见认为政府应营 造条件协助年轻人发展所长。以上建议有效吗?只有等待历史来验证。

但政府决不能忽视社会流动的重要性︰如果打工仔看不到余下日子有薪水加, 勤奋的尽一己本分,懒一点的便不再拚搏了;如果做生意的看不到发展机会,安分的努力守业,其他或以炒卖为生;如果刚刚出来工作的毕业生看不到前路,对自己 有信心的脚踏实地开创未来,一些难免自暴自弃。

总之,社会欠缺流动,环境就如一潭死水,就算有人上升,只属少数有特殊条 件和背景的人士,这样社会怎会没有怨气?市民怎会认为政府的政策公平?怎会相信政府没有偏帮财团?

回说策发会关于社会流动的讨论。提交的文件主要分析从一九九八年至二○○ 八年薪酬的分布︰研究显示百分之四十七工人的薪酬没有变动,百分之三十三向上移动,百分之二十向下。此外,研究发现薪酬上升的行业包括金融、保险、地产及 商业服务,下跌最大的有建筑、机械操作及装配;而年纪较大(特别是女性)、只有小学或以下学历、欠缺技能的工人,薪酬一般属于最低的五分之一。

大学毕业未必好景

总括而言,回归后的十年,差不多一半工人得到的薪酬文风不动,三分之一有 上升,两成下跌︰情况是除非从事金融及商贸行业,薪金难有攀升的机会,而年纪大又没有学历和技能的,只能赚取微薄薪酬,很多时连份工也保不住。

研究还分析了几项与社会流动有关的元素,第一是教育。中国人社会都深信教 育可使人上升至较高阶层,正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一旦金榜高中,哪怕日后没有光明前景?在大学任教三十多年,早二十年,我发觉大学毕业的一般都有好日子 过,连他们的父母也会因子女而提升自己的生活;最近十多年,情况改变了,中产的父母只怕自己大学毕业的子女往下流动。

教育对阶级流动的影响虽不如前,但策发会的文件认为,教育仍是使人向上或 向下流动的重要元素。大致上,父母的教育水平愈高,子女愈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父母的教育水平较低,子女能够达到的学历也较低。举例而言,父亲有大学学位 的,儿子完成学位课程的占百分之七十四;父亲只有小学教育程度的,儿子拥有学士学位的只占百分之二十。

这样的结果并不出奇:现在拥有学士学位的父母,应在一九七八年推行九年免 费教育之前受教育,那时能够完成学位课程的,学业成绩应较理想,对子女的期望和要求亦较高。相反地,如果父母没有学位,怎敢对子女有奢望?

研究还分析了教育水平与跨代贫穷的关系,但结论却不是我们能认同的。研究 显示︰最低薪酬的百分之二十的男性工人,有百分之十八和百分之二十六的子和女同样属于最低薪酬的百分之二十;女性工人方面,同属于最低薪酬的子和女分别是 百分之十七及百分之二十三。简单一点来说,最低薪的百分之二十的工人,他们的子女同样低薪的约有两成至四分之一。策发会的文件据此认为跨代贫穷并不成立。

家庭决定孩童成就

这样的结论明显有偏差︰首先,中年的父母怎可与年轻的子女在薪酬上作比 较?如果二三十岁的年轻人,赚的钱与低薪的父母差不多,他们看来十分差劲;至于其余约四分之三的子女,薪酬比父母高是意料中事,况且年轻一辈有接受免费教 育的机会。现在实情是有四分之一低薪工人的子女赚的与父母相若,是十分可悲的现象,怎可说跨代贫穷不存在?

如果真的要比较,并不是穷的子女与穷的父母比较,而是穷的年轻人与收入中 上的年轻人比较,这样便会看到父母的教育水平对子女的影响何等重要,家庭对孩童日后的成就及向上流动又起着何等决定性的作用。要清楚明白,还得亲身访问贫 穷家庭的子女,他们从父母得到多少启发?穷孩子得到的正规教育是怎么一回事?他们得到家庭怎样的栽培?贫穷家庭的孩子要脱贫何等困难啊!

除教育外,其他与社会流动有关的元素,下次再谈。

08/04/2010

时薪27 至28 元的最低工资

< 转自wise news>
信报
2010-4-8 周永新

继续谈最低工资,仍然是一问一答。

问:雇主团体常说如果最低工资订得太高,他们经营会有困难,一些中小企要 倒闭,是事实吗?

答:要回答这问题,首先得看雇员薪酬在经营成本中所占的比例;明显地,如 果工人薪金只占全部开支小部分,如低于三分之一,就算最低工资订于较高水平,经营不会有问题。

不过,上周指出,雇用最多低薪工人的行业,薪酬占经营开支的百分比也是最 高的。根据《明报》的分析:薪酬在保安服务占百分之八十七点四、清洁是百分之八十点一、安老院舍是百分之五十八点五、中式酒楼是百分之五十四点三、茶餐厅 是百分之五十三点九。

最担心加租

简单来说,大企业较多其他开支,低薪工人占极少数,所以李嘉诚上周说最低 工资对他经营的业务不会有什么影响(大意)。相反的,保安和清洁公司的老板,雇员薪酬占开支八成以上,雇员且多是低薪的,最低工资一旦订于较高水平,如时 薪三十三元,最低薪的要加一两成人工,什么利润都没有了,影响不能说不大。

我每天光顾茶餐厅,闲谈中与餐厅老板谈到最低工资,他表示:经营开支中, 他最担心的是租金,因业主加租,一加可以几成,甚至一倍,明显要赶你走。工人薪金占开支约一半,他不想立法制定最低工资,但政府要做,他只能接受。他感到 头痛的,并非最低薪的要加人工,而是其他伙计都要加;如洗碗的加五百元,难道做水吧的不加两三百元吗?这样,开支就大了,又不是随意加价可填补。

茶餐厅老板的困难,我是同情的:利润不多、竞争大,又怕业主加租,现在加 上最低工资,经营不容易。上周说过,最低工资的影响要集中于物业管理、保安、清洁、饮食(快餐店)、安老院舍等,而正是这几个行业,承受了最低工资造成的 冲击,那些有能力调整雇员薪酬的企业,却不受最低工资的影响。

问:有评论认为最低工资是「好心做坏事」,因不少低薪工人可能连份工都没 有了,是事实吗?

答:说这些话的多单从数字分析,如多少雇主会解雇多少工人,又说年纪大及 没有技术的,老板会炒他们而雇用学历较高的年轻人,「边缘」工人再找不到工作。

以上说话:是凭空想像出来,我的茶餐厅老板对我说:他雇用两个洗碗的,工 作十个小时,一个早些来,一个迟些走,客多时两个都在,月薪不到五千元。最低工资实行后,这两个洗碗的可能要加他们一千几百元,但不会只留一个,因工夫做 不了,也不会要买什么洗碗机,难道不要人手操作吗?也没有想过雇用年轻的,手脚快的不会做洗碗。总之,两个洗碗都要留下,与最低工资没有关系。

劳动有尊严

另一个私营安老院舍的负责人对我说:院舍里的清洁和个人护理员薪酬偏低, 月薪在六千元之间,如果最低工资不订得太高,经营可维持下去。最大困难其实是招请不到合适的工人,毕竟照顾长者并不容易。他们不太担心最低工资,如果薪金 增加了可以吸引多些有志从事安老服务的人加入,可能坏事变好事。

还有一点不可忽略的,是外国的失业率动辄在百分之十以上,香港在回归前是 百分之二,现在在百分之四至六之间。以这样低的失业率,若不是人口政策失误引致年纪较大及低技术的工人供过于求,根本就不会有这么多低薪工人,现在轻言有 了最低工资就可以把他们辞去,是痴人说梦话。

问:如果李卓人建议的时薪三十三元不切实际、张宇人的二十元是低贬劳动尊 严,还可参考谁的意见?

答:我早说过,最低工资要高于综援水平,但也不能把养家的成分包括在内; 要成家立室、生儿育女。各人考虑,也应为自己的决定负责。不过,劳动是有尊严的,薪金不应低到令人感到可耻。我曾建议调查基层工人的基本生活开支,怎样才 算足够应有一个标准,这是订定最低工资时的最重要参考。

听市民声音

还有,立法制定最低工资,除了要听工会领袖和雇主代表的话,最要听的是市 民大众的声音。有意见认为:最低工资涉及复杂的计算,市民就算有意见,怎可作准?不要小觑市民的智慧,他们看了这么多报道(我十分赞赏近日《信报》和《明 报》的有关分析),心里总有个谱吧!雇主或许担心市民只会「狮子大开口」,况且他们不用付钞;但我做的调查访问显示,市民是有理性的,他们未必可以说出个 中道理,但他们的直觉(gut feeling)常与事实距离不远,意见也十分中肯。传媒不要再访问李卓人和张宇人了,他们不会有新发现,要说的都说了;听听普罗大众对最低工资的看法 吧!他们说的才是实话。

作为市民的一分子,我的直觉是把最低工资订于时薪二十七至二十八元之间。 我说是直觉,因最低工资决不会订于三十三元或二十元,这样做不是工会不接受、就是雇主不接受;二十七至二十八元之间刚好是各让一半,妥协是劳资谈判的最佳 出路,也是市民愿意看见的,是解决社会争拗的唯一方法。

我建议最低工资订于时薪二十七至二十八元之间,有我对数据的分析作为基 础,及这样的水平既伤不了中小企,却可改善基层工人的生活;但这些理据,看了我过去在这栏发表的文章,读者心中有数,不用重复了。

01/04/2010

港人对最低工资欠共识

< 转自wise news>
信报
2010-4-1 周永新

三月十八日,政府统计处发表《二○○九年收入及工时按年统计调查》报告。调查于去年 第二季进行,全港一万零五百多间机构参与,回应率达八成六,是相当成功和可信性高的调查。调查的目的是为临时最低工资委员会提供参考,待委员会连同其他数 据一起讨论后,暂疑于七月向特首及行政会议提交最低工资水平的建议。统计处并透露,这样的工资水平调查日后将变成恒常项目,协助政府订定及调整最低工资。

调查结果公布后,即时引起劳资双方激烈回应,传 媒报道焦点也集中于职工盟李卓人所提的时薪三十三元及饮食界议员张宇人时薪二十元的激辩,出现如《城市论坛》人身攻击的场面。但市民对这次调查结果有多少 认识?调查得来的数据对厘定最低工资有什么帮助?临时最低工资委员会怎样作出建议?最低工资立法出台后对劳资双方有什么冲击?以上问题较三十三元和二十元 的争拗更有意义,以下以一问一答方式看看是否可把调查数据说得清楚一点,也同时提出自己的意见。

迁就各方要求

问 临时最低工资委员会就是这样根据调查数据订 定最低工资水平吗?

答:收入及工时调查是制订最低工资的重要参考数 据,但临时最低工资委员会主席郑若骅早前说明,除这些数据外,他们还会参考其他指标︰如本地生产总值、通胀率、劳工市场供求、工资分布及差距、香港的经济 竞争力、市民的生活水平等(见《信报》三月十九日的报道)。换言之,委员会还要做很多工夫,所以建议要到七月才可提交特首。

此外,委员会在作出建议时,他们还要考虑四个层 面的问题︰包括确保工资不会过低、必须减少低薪职位流失、维持香港的整体经济发展及保持香港的竞争力。早前更有传闻,制订最低工资不应破坏社会和谐。

政府这样审慎的态度是必要的,毕竟最低工资在香 港是新鲜事物,也是长久以来富争议的话题,但参考的数据实在太多了︰如本地生产总值、怎样的增幅或减幅才会影响最低工资的水平?如何计算竞争力与最低工资 的关系?如果事事都考虑,最低工资可能变为一个全无意义的数字!最终为了迁就各方面的要求,最低工资只好订于一个大家勉强接受、却也起不了积极作用的水 平。

反映实际情况

问︰调查数据有显示最低工资应订于哪个水平吗?

答:简单的答案是没有的。数字反映的是实际的情 况,至于制订最低工资在哪个水平,也不是单凭调查得来的结果就可作决定。不过,调查所显示各行各业的工资分布,对制订最低工资确实有很大参考价值,可分以 下几方面来说明︰首先,以调查所得的时薪分布情况来看,如果最低工资订于时薪二十元,只有二万八千七百个雇员低于这个数字;如果时薪是三十三元,低于这个 数字的雇员数目是四十六万九千四百人;最容易记的是最低工资若订于二十七元,低于这个时薪的有二十七万雇员。

另一个值得参考的相关数字,就是以整体二百七十 多万雇员来分析︰时薪的中位数是五十八点五元,即全港一半雇员赚的在此以上、一半在此以下。也是很容易记的,是赚钱最少的百分之十雇员,即约二十七万,时 薪的中位数刚好是二十七元。

其次,哪些行业的工人赚得最少?调查显示不外乎 以下几个行业︰饮食业(包括快餐店)、物业管理、保安、清洁、安老院舍服务。根据统计处发放的资料及综合《信报》和《明报》连日的分析,以下几点可提出来 讨论︰

饮食业最受影响

若以时薪中位数来计算,赚得最少是快餐店雇员 (二十五点六元)、其次是清洁(二十六点二元)、保安(二十七点九元)、饮食业(三十二点七元)、安老院舍及洗涤等(三十三点七元)。《信报》另一分析, 发觉以上几个较低薪的行业,若比较其中赚得最少的百分之五,他们得到的时薪中位数差别不大,介乎十九元至二十一元之间;换言之,时薪低于二十元的二万八千 多个工人,绝大部分都是从事快餐店、清洁、保安、物业管理、安老院舍服务等。

总结来说,调查结果最重要的启示,就是最低工资 一旦立法,最受影响的是从事饮食业(包括快餐店)、物业管理、保安、清洁和安老院舍服务的低薪工人,而根据《明报》的统计,从事这些行业的雇员约有二十万 人──只要最低工资立法得到落实,他们的薪酬应有提 升。

问:可借镜其他国家的经验来制订最低工资吗?

答︰外国的经验当然有参考价值,但每个政府在立 法制定最低工资时,各有不同议题,最低工资所要发挥的作用也不一样;例如法国和纽西兰的最低工资分别是入息中位数的百分之六十一点四及百分之五十六点九。 为什么比率这么高?这两个国家的公民都有共识,用最低工资来缩窄收入分布差距及改善低薪人士的生活,从而缓和贫富悬殊的冲击。最低工资占入息中位数较低比 率的日本(百分之三十三点三)和美国(三十点七),国民的心态代表另一极端。

港人对最低工资的意义和作用有共识吗?没有共识 就难免有争拗、互不相让、各走极端,妥协倍加困难。还有其他几个问题,下次再谈。

29/03/2010

社会流动与机会平等

< 转自wise news>
信报
2010-3-29 雷鼎鸣

二○○一年一月,美国的一架侦察机在海南岛附近与中国一只军机相撞,我当 时写过一篇评论文章,今天尚觉颇有启示。事缘中美双方为事件展开宣传战,美方为了证明中方的王伟是一个鲁莽飞行员,曾播出一段录像,声称是美国飞行员在机 上所拍。画面显示中方飞机飞得很近。中方不甘示弱,也抛出另一套录像,为中方军机所拍,美机似有直冲而来的态势。

这两段录像其实都证明不了什么。中学物理课中有所谓「相对速度」,我们在 下雨时开车,可见到雨点冲向车辆。但究竟是汽车冲向雨点还是雨点冲向汽车,本来便没有什么分别。我们若以美方军机的照相机作参考点,那么便是中方军机冲向 美机。反之,以中方的照相机作参考点,则是美方撞过来了。

此等事物的相对性,可助我们体会不少意识形态争拗的虚妄。对立的双方,总 觉得对方有不可告人的利益或邪恶立场,自己则是正义的化身。很多时候,双方都是对自己的观点深信不疑,正如坐在自己飞机中,自己冲向别人也会见到是别人冲 过来。

在学术探讨或对社会认知上,我讨厌意识形态的争论。但世上万物之理又是否 只是虚无缥缈地充满相对性?我们有没有一把较为绝对的参考座标?我相信是有的,就是凡事皆看客观证据。在反智的社会,此点尤为必要。

机会平等指标为社会流动

贫富问题无疑是充满意识形态的。假如我们把收入分配是否均匀作为一目标, 我们很容易在历史经验中找到大量例子指出它与生产效率及经济增长有矛盾。中国从「做又三十六,不做又三十六」走到邓小平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继而取 得增长上的巨大成功,便正是它选择了一种新的意识形态的后果。作为老师,我也绝不会平均主义地把整班学生都给予同一分数,而对不同分数代表着的背后努力不 屑一顾,因为按照我自己的意识形态,这种平等是不公正的。话虽如此,以效率代替结局上的平等,又不见得是人人接受的道理。若社会的价值观变得认为均贫比不 同人有差异的富裕更加合乎理想,在科学分析上没有谁可以提出反驳的道理。

平等是否一定与经济增长有矛盾?假如我们用的是结局上平等的概念,这个矛 盾不易避免。但我们谈的若是机会上的平等,它与增长却是可以相辅相成,没有什么冲突。不同的意识形态或许都可以较易接受。

量度机会平等的一个重要指标是社会的流动性。很多人认为,近年香港的流动 性减慢了。以下我会论证,流动性的快慢与经济的好坏有着密切关系。经济水平低企或经济增长速度缓慢,人民往上流动的机会将大大减少。反之,若社会充满往上 流动的机会,人民自会被激励更加奋发向上,这样对经济的产量及人民的收入也大有裨益。

香港近年的社会流动性如何?上周我的文章指出,十多年来香港住户的平均收 入根本停滞不前。在经济表现平庸的态势下,社会的流动性或机会平等不可能不受到制约。但实情如何,我们不能靠猜测代替实数的量度,而量度则需要高质的数据 库及合理的方法。

我用的数据是历年人口普查的原始数据。政府在网上公布了这些数据大量的总 体性图表,但不能满足严肃研究的需要。不过,政府有出售百分之五抽样的原始数据,价钱三千余元,颇贵!数据库中有几十万人的全部个人及住户数据。

以收入组群量度社会流动

量度流动性的一个简单方法,是把不同收入组群的住户数目找出来,再看看穷 住户或富住户的数目是增加还是减少。但用住户数目有很大的缺点。例如,某住户月入一万元但有五个成员,另一住户月入五千但只有一个成员。究竟哪一户更富 有?近年香港住户结构急剧变化,平均成员数目大幅下降,我们有必要对此作出调整。

【附表】的数据是把每一户的总收入及其成员人数都找出来,再算出住户的人 均收入。所用的收入都是实质收入,以一九九六年物价计算。自二○○○年起,香港实施了强积金,雇主每月要把雇员入息的百分之五注入雇员户口(一千元为上 限),这笔数也有必要包括在调整之内。

从附表可见,一九九六年有百分之零点○五的人口分得的收入是零,二○○六 年则增至百分之一点一。除此以外,月入六千元以下的每一个收入组群的人数都在减少,但自六千元以上,所有收入组群人数都有增加。换言之,除零收入的细小组 群外,人均六千元以下的低收入人口比例有所减少,中高收入的则上升。香港社会还是有点社会流动性!不过,十年才有这种变化,速度可算颇为缓慢。

附表中不能忽视的一点是零收入的人口比例有所增加。零收入等于自己所属的 住户没有任何成员有工作。一九九六年人口普查期间,香港的失业率是百分之二点八,二○○六年是百分之五点二,相差了二点四个百分点,足够解释二○○六年百 分之一点○一的人属于零收入的住户。

一九九六至二○○六年香港经济增长缓慢,从附表可算出,十年内低收入人口 只下降了百分之十一。但在经济增长较快的一九九一至一九九六年之间,五年内个人主要入息在八千元以下的,人数却下降了百分之二十七【注】,流动性孰快孰 慢,一目了然。

怀旧潮下的记忆失实

上述结果虽在情理之中,但却与当前流行的一些想法不同。后者一般认为,中 间收入的住户数目减少了,穷的及富的却都有增加。差别的主要原因,是大部分的论者都没有使用人口普查中更详细的原始数据,以致不能对住户结构所起的变化作 出相应的调整。

社会中另一种印象是现在年轻人所得到的机会少了,就算读到大学,出头的机 会也不多。这个观点部分可能来自吕大乐抒发感情观察入微的《四代香港人》,部分来自某些人对当前情况的主观感觉。

吕大乐认为,婴儿潮世代的港人(一九四六至六五年出生)因为没有多受父母 规管,所以较自由及较多机会。这一世代时间很长,成长期又处于香港社会高速变化阶段,所以各人经验可能很不同。在我的年代,我看绝大部分根本没有多少机 会。年幼时在家穿胶花几乎是当时千家万户的指定动作。我不少小学同学入读中学也觉负担不起。能进入大学的,机会当然很多,但他们只占人口的几个百分点,哪 及今天近三成的人可入大学?

《岁月神偷》是部很写实的电影,勾起了我不少回忆,那时的条件的确比现在 差得太多。除教育外,创业亦是社会流动的另一途径。八十年代很多港人到珠三角创业,固然有一些人成功地将中小企变成跨国企业,但更多的是亏了本而变得寂寂 无闻。成功背后的动力,总包含着敢于冒险的企业家精神及个人努力。

现在的「笋工」是否比从前少呢?我看不见得。现在每年都有医生、律师毕 业,职位肯定不少于几十年前。现在的会计师行每年招收毕业生的规模,也是当年不能相比的。至于不少大学生的至爱,在投资银行做事,更是以前没有的工种。香 港社会对不同学位的歧视性,也远不及从前。我大学本科毕业自世界顶尖名校,读者可能不知,香港政府当年是不承认这个学位的。说香港以前的机会比现在多,可 能只记得以前的好处,而忘记了殖民时期的丑陋处,多少有点失实。

年轻人对前途感茫然原因

不过,现在又的确有不少年轻人对前途感到茫然。原因可能很多,我并不全面 地只谈几个。第一,好工虽也不少,但却被人抢去了。香港大量的中产父母大都对子女教育十分「肉紧」,每逢周末,拖着子女到处学琴、补习、运动,暑期又到世 界各处参加各种课程,已是香港生活的一部分。这种环境成长的子女,不见得是吕大乐认为注定要失败的第四代,而是在就业市场中最有竞争力的一批人。投资银行 雇用的,也是他们。近年来港的国内尖子又是另一批竞争力特强的人。草根阶层的子女是吃了点亏,但若肯努力,也未必不能追上。

第二,香港没有天然资源,经济上的生存必然要倚靠外面。香港的几个支柱行 业,金融、贸易、物流、专业服务全部与全球化关系密切。谁拥有全球化经济所需的技巧及知识,谁便更有机会成功,否则事业会举步维艰。但香港青年人中不认同 这个判断的恐怕人数众多,不少人不愿面对世界,宁愿「守护」香港。人各有志,这没有什么不对,我们应该尊重,但一个必须走外向型经济的地方能养得活多少坚 持内向的人,却使人疑惑。

第三,香港教育制度问题之多,常使人恼火。现在大学三改四,课程大改革, 几乎每一所大学都要加强语文、沟通能力、领导才能、全球视野、中国文化、批判能力等等有利学生面向世界的课程,但改革成败未卜,对当前年轻人亦尚未有影 响。不过,这也许可弥补来自基层的学生在这些方面所缺乏的背景,有利改善机会上的平等。

注︰过去十年,我有多组互不相识的学生用不同的人口普查数据或不同的方法 研究过香港的社会流动性,结果基本与附表相符。我们就算用最新的住户调查数据,结论也是一样,但数据质量不及人口普查。又附表结果主要是我的学生方宇升所 做。又我一直避免使用图表,因为在电子版本中,图表似会在文章中消失。海外读者若读不到附表,可用电邮向我索取。

科技大学经济学系教授

22/03/2010

香港贫富悬殊是否在恶化?

< 转自wise news>
信报
2010-3-22 雷鼎鸣

贫富差距长期是香港公共空间的热门话题。贫富问题从来亦是经济研究的重要 对象,但香港的经济学家似乎大都不愿意对此公开发表意见。学术界的经济学家主要职责是研究实证经济学(positive economics),亦即用合理的假设及正确的逻辑导引出一些可以实际验证的假说,再用这些假说解释世事。至于这些假说是否符合某些人的喜好或意识形 态,则不值得考量,重要的只是它们是否有证据支持而已。

在公共空间有关贫富问题的争议,却绝对避不开各种意识形态的干扰,很多实 证经济学家对此深感厌烦,所以不肯涉足。这个取态没有什么不对,但把这么多经济学上的重要论述藏之名山,总是有点可惜。

平均名义收入不升反跌

分析贫富,必须先界定「平等」的概念。这里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是结 局上的平等,二是机会上的平等。这两个观点,我以前曾多有论述,这里只稍作提点。

在收入分配上,结局上的平等是指大家得到的收入是否差距不致太大。至于达 到这些收入背后所作出的努力及付出的代价,并非重要的考虑。机会上的平等,是指社会中有 没有提供充足的途径,让每位愿意为目标而努力奋斗的人都有合理的成功机会。今期我集中讨论结局上的平等或收入分配上是否足够均匀,将来再谈机会上的平等。

现在的主流看法是香港贫富悬殊不但严重,而且不断恶化,政府必须出手拯市 民于水火。此说的一个典型论据是指香港由九七回归后,实质GDP已有四五成的增长,但市民收入的中位数只轻微增长,住户收入的中位数甚至下降了(例如,一 九九六年住户名义收入中位数是每月一万七千五百元,但到二○○六年只是一万七千二百五十元)。

这个论据有它的合理逻辑性。试想,若社会的平均或总体的收入大幅上升了,但是较穷的一半住户收入仍被束缚在比前更低的水平以下,岂非证 明了贫者愈贫、富者愈富?我要挑战这个广泛流传的论据。它是一个谬误,错的地方不在其逻辑,而是使用它的媒体及其他论者对经济数据的性质一知半解或不求甚 解,张冠李戴了也不知道。

港人的收入自回归后真的有四五成的增长吗?从官方正式数字看来,二○○九 年的实质总体(不是人均)GDP的确比一九九七年的高出百分之四十四点二。但我们大可检视一下自己周围的人的收入,在同等资历的人中,现在的收入真比十多 年前高出四成以上吗?我看机会很低。问题出在哪里?

这个百分之四十四点二的增幅从何而来?我们应未有忘记,香港从一九九八至 二○○四年经历过一次严重的通缩,若以政府计算实质GDP所用的平减指数来看,二○○九年物价比一九九七年尚低了百分之十七。若把通缩因素扣除,名义 GDP在这十二年间只上升了百分之十九点七。在一般情况下,实质GDP比名义GDP更能反映人民的收入水平,但这回却非如此。

GDP平减指数之所以下降,主要是出口商品与生产用的商品价格下跌,但这 些与民生关系不大,市民绝不会感到消费便宜了这么多。在同一时期,更能反映民生的消费者物价指数只是轻微下降了百分之三点一,对名义收入的购买力影响不 大。

物价以外,GDP的增长部分原因是人口上升了百分之八,但这样一来,人均 收入便被分薄,增长率又再减少。更有甚者,在这段时间内,每个住户平均人数从三点三人减至二点九人,意味着香港的住户数目大幅上升。我们若把上述种种因素 都考虑在内,可轻易算出,二○○九年每个住户的平均名义收入比一九九七年并未有任何上升,而是下降了百分之二点三四!

贫富差距没有恶化

换言之,住户名义收入的中位数是下跌了,但这并没有意味着财富从低收入人 士转到高收入人士手上,而是整体经济根本停滞不前!香港贫富差距确是很大,但未有恶化。过去十多年经济停滞,才是未能使更多人脱贫的元凶。

认为贫富差距扩大了的另一论据是,最低收入的百分之五的雇员入息比一九九 七年下降了,但最高收入的百分之五人口收入尚有所上升。对于后者,我们应视作好事。社会中 有一部分人比前更懂得利用全球化所带来的机会而提升了自己的收入,值得庆贺。但为什么位处最低层的百分之五人口似乎收入没有改善?这才是值得注意的问题。

答案其实颇为简单,原因主要有三。

第一,是现在多了人不是全职工作。例如,去年年底,每周工作少于二十小时 的职工,比二○○○年年底急增了百分之八十八。Part-time工作的人增加,低入息的职工自然上升。

第二,政府统计数字中的雇员收入,并未包括雇主对强积金的供款。强积金在 二○○○年开始,雇主要把雇员百分之五的薪酬转移到强积金中,慢慢地自会把雇员每月支取的工资减少百分之五以作补偿。

第三,一九九八年至二○○四年香港通缩,物价向下,水降船低,工资也有下 调压力。香港经济的谷底在二○○三、○四年间,低收入人士入息的谷底也在同一时候。经济前几年回升,低收入人士的入息也随着轻微反弹。去年经济下滑,他们 的收入也一度回软。

基尼系数原地踏步

按上面的论断,经济停滞同时也引致了收入分布不动如山。事实是否也大致如 此?政府统计处在二○○七年发表了一份《香港的住户收入分布》主题报告,估算了几种不同的「基尼系数」【注】。若按住户的税前收入来算,二○○六年的「基 尼系数」是○点五三三,用税后入息计则是○点五二一。但因为有些住户得到了大量的房屋医疗等福利,有些则没有,对此作了调整后,「基尼系数」变成零点四七 五。

又因为有些住户收入高但人数多,有些则收入低但人数也少,单是比较收入不 理人数会不公平,所以政府对此再作调整。二○○六年经过这些调整的「基尼系数」最终估算为○点四二七,比一九九六年同样经过调整的○点四二九还轻微下降 了。这两个统计数字正好印证了用以量度结局平等的「基尼系数」基本上不变,香港的收入分布十年来没有恶化,而是原地踏步。

收入分布总体无大变,并不等于不同人等的相对收入全部毫无异动。例如,政 府数据中有显示部分大专毕业生月薪只有五千到七千元,这点反映了教育政策失败,部分副学士课程甚至是学位课程并未能提供社会所需的技能,市场变相不承认这些学历。政府若不检讨整个制度及增加教育资源,问题恐怕不会解 决。

持续增长方能对症下药

又有一种说法,认为收入分布就算没有恶化,但财富或资产的分布十余年间已 有巨大变化。这点也许是正确的,但我怀疑中间颇有水分。香港的股票总值十多年来增长了几倍,至为惊人,但这些升幅主要来自新的公司来港上市集资,买这些股 票的也不一定是港人。真正股价的升幅,从九七高峰期的一万六千八百点到现在,十多年内尚不足百分之三十。房屋价格现在亦只是九七时的七成七左右,尚未「返 回家乡」。除了少数超级富豪外(他们可能在中国的市场获利甚丰),香港的高收入人士资产未必有重大收益。

香港高企于○点四二七的「基尼系数」当然没有任何值得庆贺之处。事实上, 有识之士都知道香港有个短期内难以解决的死结,便是每年有五万名教育及生产力背景偏低的新移民到港定居。一些穷人往上流动了,又有新的一批抵达,如何了结?上周我讨论中国收入分布的文章中曾指出,中国也不断有大批农 民移居城市,但中国经济增长每年超过百分之八,才可不断创造职位,社会矛盾才没有这么尖 锐。香港十多年来住户名义收入不加反减,没有经济增长的带动,收入分布未曾改善,大家等得久了,终会焦虑。推动经济持续增长,才是对症下药的方法。

注︰有读者来信指正,Gini Coefficient 不应译作坚尼系数,因发音不对。此点我同意。

「坚」不论是普通话还是粤语发音都不对。大陆用基尼系数,普通话发音可 以,粤音则不对。可能较好的译法是「支尼系数」,国粤音皆对。但约定俗成,还是用基尼系数最适合。